1911中亚之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十四章 肢解计划(2/2)
鲜人和北方汉人)。屠戮殆尽。徐继畲在其那篇后被锩刻在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上地启蒙巨著《瀛寰志略》中说:“倭人自是遂有轻中国之心。”其实。日本人不仅是看不起蒙古人这个“夷”。也看不起“攘夷”无能地宋人。作为日本地武士道地重要精神来源。宋末地抗元志士们。如文天祥等。成为大和民族地敬拜偶像。并在明治维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尊王攘夷”地明朝。日本人则多次遣使入贡。

    到了满清入主中原。日本对古典华夏地心理认同就逐渐消退。乃至变成对现实满清国地鄙夷与仇视。日本人认为中国沦陷于夷狄之手。而以中国自居了。朝贡自然是不会再有地。相反他们还收留中国抗清志士。支持郑成功抗清命。在甲午战争期间地日本文献中。日本人将自己称为“神州”几乎是一种常态。从他们地文字中。感觉到他们是在为恢复中华而战。在后代中国认为奇耻大辱地甲午战争中。日本却认为这是一场“中华”和满清地战争。也许只是后来中国地日益落后才勾起日本地贪婪之心。

    在满清最兴盛的时代,不断有中国船到长崎,也不断有一些遇见风浪的船漂到日本的各个地方。之间常常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当时的日本人明明知道中国汉族人对当时辫发易服很在意,但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就要喜欢在衣服上面做文章,挑开已经渐渐平复的旧时伤疤。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读书人虽然对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有钦慕之意,但是对现实清国的存在却相当蔑视。……所以打心眼里对满清有一种敌意,因此在记载了服色之后,他不忘记添上一句:“满清太祖皇帝自鞑靼统一华夏,帝中国而制胡服,盖是矣。”意思是说,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已经被满清入侵,荣光失尽,而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所以“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土之风俗尚实之不可问也”。现在还留下不少当年日本人好奇的绘画,绘画中的清国人都是“辫发胡服”,与史书记载中的华夏衣冠和他们想象中的中华人物,已经大不相同,于是,他们特别仔细地询问,并且用画笔把他们的形象画下来,不仅是猎奇,也借了这种外观的描述,表达一种文化上的轻蔑。

    1871年,中日两国谈判《中日修好条规》,过程中出现很有意思的插曲:日本代表团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日本方面认为:“中国系对己邦边疆荒服而言”,要求只写“大清国”。中国代表则力争:“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双方陷入僵局。

    后经李鸿章亲自出面,与日本钦差全权大臣伊达宗城约定:“汉文约内则书中国日本,和文约内则书大日本、大清”。但日本代表团在誊正时,在其所持汉文本内,依旧用“大清”而非“中国”,导致中国代表团提出严正抗议。日本则辩称,其汉文本中的“大清”是和文译文,“不必与贵国正本汉文并视而论”。李鸿章息事宁人,未再坚持。日本对“中国”的维护可见一斑。

    现在辛亥革命已经成功,汉人已经重新掌权,虽然内地还是军阀割据,但加藤恒忠却从这位年轻的将军身上感觉到昔日汉人的威武:以新疆万人而得整个西北,以西北十万之众驰骋中亚、西伯利亚,而且都是驱使异族军队,这不能不让加藤恒忠想起以为大汉将军班超的故事,这恐怕还要远远超过班超的功勋吧!想到这,加藤恒忠不禁有些敬畏之心,接过刘先俊递过来的茶,小啜一口,规规矩矩放下来:“尊敬的刘总统,我是来向您献计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