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森有些惊讶:“讽刺?”
林清华接着说道:“想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借着蓝玉案、胡惟庸案杀了不少人而那些人中多半都是象他们这样的读书人但奇怪的是他们好象全然忘记了这些事情现在反而要为朱家讨回公道了!真是健忘的很。”
郑森无法理解林清华的想法于是只好敷衍的笑笑转过身去继续用千里镜观察那些依然跪在烈日之下的儒生们当然了还有他的老师陈鼎。
林清华叹道:“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不算差方孝儒一案诛了方氏十族比九族还多上一族当真是让人不寒而栗方孝儒这个老糊涂死了并不可惜只是可怜了他的那些族人和学生真是可怜。我在想假如历史能够重来假如朱元璋和朱棣还活着的话你说说看他们将会怎么处理这些儒生?”
“当然是打板子、砍人头、腰斩了!”莫不计的声音从林清华身后传来替郑森回答了这个问题。
莫不计向着转过身子的林清华与郑森两人行礼说道:“莫不计参见两位元帅。”
林清华笑骂道:“胆子越来越大了竟然敢偷听我与靖海公的谈话!”
莫不计也笑道:“不是属下愿意偷听而是元帅的声音太大了属下在塔楼下就听见了。幸亏元帅是在宫内说这些话若是在宫外说这些话并被张慎言这样的人听到的话恐怕要把他们给气昏过去而且当他们醒来之后一定会引经据典大说蓝玉、胡惟庸、方孝儒的坏话说皇帝杀他们杀的有理至于他们的那些族人嘛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让他们是贼人的族人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
林清华笑着问道:“那假如桂王或唐王要你死你会不会死?”
莫不计一脸严肃的摇了摇头说道:“不会!虽然莫不计读的书不少但还没有傻到那种地步。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是现下跪在宫门口的那些儒生之中又有几人会真正为朱明殉葬呢?李贽说的好‘被服儒雅行若狗彘’这就是如今大多数儒生的写照别的不说就看看那些投降了鞑子的官员吧他们之中哪个没有读过圣贤书?哪个没有应试过朝廷的科举?哪个不是大明朝的臣子?可是鞑子一来刀往脖子上一架立刻屈服甚至更有不少人在鞑子没来的时候就做好了迎降的准备他们心中何曾有过圣人之道?”
听到莫不计这样说话郑森有些惊讶便问道:“那为何张慎言会如此呢?”
莫不计说道:“私心完全是私心!”
郑森更惊讶了追问道:“私心?不会吧。他为大明社稷请命应该是公心才对呀!”
莫不计摇头道:“非也非也!他的私心与一般人不同他所要的不是利而是名他要的是千古流芳之名他要的是忠臣之名他要的是圣人之名。为了这个‘名’他可以抛下一切东西包括他的性命而且还包括他的家人、学生的性命假如他在永乐朝的话恐怕会跟那方孝儒一个下场。不过也许是他命大遇见了二位这样宽宏大量的人要不然的话只需二位一道军令不仅跪在这里的数百人身死当场而且连他们远在家乡耕田、织布的亲族也不能幸免。所以依莫不计之见他们真是百世修来的好福气。”
林清华笑道:“你是越来越会拍我的马屁了!”
郑森则沉着脸问道:“你怎知我会放过他们?若我执意杀掉他们的话恐怕也没人敢为他们说情吧?”
林清华满脸兴奋的望向莫不计有心看他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莫不计不慌不忙的答道:“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那里有陈鼎老先生据我所知他是靖海公的老师而靖海公能背上这个弑师的罪名吗?假如你留下他不杀光杀别人那么陈鼎老先生会偷生吗?那样与直接杀他有何区别?而且在莫不计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得靖海公不会轻易下达杀戮之令。”
郑森心中一动问道:“什么原因?”
莫不计说道:“莫不计与楚国公相处了这么长时间对于他的秉性了解的已比较清楚别看楚国公杀起鞑子、贪官来毫不手软但他却从来没有滥杀过读书人因此今日他也是不会下达这个杀戮命令的。按照如今朝廷政令的惯例没有二位的印玺朝廷的政令是不出来的而依莫某看来楚国公是无论如何是不会盖这个章的了所以嘛若是靖海公真想杀人的话恐怕只能以自己的名义下达命令了这样一来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是靖海公杀了这些人而不是楚国公杀了这些人。”
郑森沉默下来在心里仔细的掂量着莫不计的话。
林清华笑道:“那你倒是说说我为何不喜欢杀读书人?”
莫不计犹豫了片刻说道:“莫不计斗胆瞎猜楚国公大约是为了收天下士子之心。”
林清华摇了摇头说道:“你猜错了!什么叫‘收天下士子之心’?我可没那闲工夫跟他们瞎废工夫我不杀读书人自然是有我的理由以后你慢慢会明白的。有句俗话你大概还没有听说过那就是‘屠刀既已拿起就很难再放下’杀戒一开想止都止不住。”他顿了一顿随即又道:“你今天有些反常啊!怎么这么多话?让我猜猜你的心思看看我猜得对是不对。”
林清华闭着眼睛装模做样的晃了晃脑袋随即睁开眼睛说道:“其实你是想通过这种方法劝我们不杀这些人是不是?”
莫不计有些惊讶愣了片刻工夫之后作揖道:“楚国公慧眼如炬一下便看破莫不计的心思当真让莫不计佩服。莫不计确实是想向二位替这些士子求个情看在他们多数是受人蒙蔽的份儿上放他们一马这些人寒窗苦读多年如今远道而来到南京赶考就盼望着有一天可以金榜提名光宗耀祖若是因为此事而断送了他们的前程甚至是性命着实是冤的很所以莫不计才挖空心思想出了这么个主意还望二位元帅勿怪。”
郑森冷哼一声说道:“这些人当真是不识好歹前几年朝廷一直忙于征战之事所选官员多半是从名士之中征募科举几乎是摆设一般今日我与楚国公两人刚刚辅政就开恩科有意让他们平步青云可是他们偏偏不识好歹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林清华问道:“你说这些人中有此次前来赶考的士子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
莫不计说道:“至少有六成是此次赶考的士子剩下的则多是张慎言的学生、好友和家人也有少数混水摸鱼之辈不过他们现在大多已经跑了。”
郑森说道:“我早就说过东厂不可撤消可是楚国公偏要撤消现在知道东厂的好处了吧?”
林清华说道:“话不能这么讲!当初我提议撤消东厂的时候你不是也没有什么异议吗?而且此举大受臣民称赞百年弊政一朝革除人人拍手称快怎可说这样的话呢?”
莫不计见两人似乎又出现了分歧便忙着说道:“即使东厂在也无法及时查出这件事情。方才属下稍微打听了一下得知那些士子原先并不知道详情只是那张慎言领着人抬着供桌沿着御街走一边走一边散揭帖他们于是得到消息这才赶出来所以与其说是有预谋倒不如说众人是来凑热闹的只有那张慎言等人是真正有预谋的好象他们早已与那些罢职的大臣相互串联好了只等今日动手闯宫但似乎他们之中也并非人人都赞同象那史可法、吕大器就没有与他们一起来可见此事并非真的是棘手之事。依莫某之见只需将张慎言拿住就可以了其他的人或不予追究。”
郑森显然不太同意莫不计的话他说道:“这件事的幕后也许有更大的阴谋必须仔细查查若没有阴谋的话那黄道周怎会在朝堂上忽然难?”
林清华知道他仍对黄道周耿耿于怀遂说道:“黄道周应该是与张慎言串通好了的看起来朝廷中还有人对我们辅政不满呀!”
郑森恶狠狠的说道:“岂有此理!看我怎么收拾黄道周这个吃里爬外的匹夫!”
林清华不想与郑森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便将话锋一转说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件事?依我看这些士子恐怕不会自行退去我们还是要想点儿办法。”
“这还不容易?派兵丁乱棍将他们打走便是!不走的抓!”郑森显然想尽快将这件事情了结。
莫不计忙说道:“不妥。俗话说‘刀枪无眼’这些士子整日抱着诗书苦读身体孱弱怎经得住那些身经百战的兵丁们的殴打?”
林清华很是赞同莫不计的话他点头说道:“不错。而且这样一来虽然事情很快就能解决但是以后一定会留下很多的后患与其以力服人不如以理服人。”
郑森问道:“那依楚国公之见如何是好?”
林清华沉思片刻说道:“最好的办法是尽快举行科考既可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又可以分化他们。”
“分化?怎么分化?”郑森问道。
林清华说道:“在考题上做文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