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汉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五0章 三学纪要
    案上摆放着一摞用线装订起来的书卷。

    经过特殊方法鞣质而成的牛皮封面上写着四个苍劲古拙的小篆字:三学纪要。

    薰俷没有去看书而是呆呆的看着眼前的童子。

    那童子董俷却是认得的正是那黄劭的独生子黄融。

    此刻的黄融披麻戴孝。身边站着一个五大三粗的人是黄劭在池时买来的奴隶也是黄家唯一的一个下人。至少在搬去汉安城之前他是唯一的下人。

    薰俷只知道这个人叫老黄劭很信任他。

    和黄融是一样的打扮披麻戴孝面带悲戚之色静静的跪在黄融的身后不说话。

    薰俷感觉心在抽搐。

    “融儿你你怎地这个打扮?”

    黄融泣声道:“爹爹爹爹在我们十天前去世了!”

    “什么?”

    薰俷的脑袋嗡的一声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黄劭走了?为什么没有人通知我?为什么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你爹爹……”

    “自入冬以来爹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连天的咯血。母亲说要请华先生照看但是爹爹说他自己的情况自己知道。几乎每天在榻上就是撰写这部三学纪要。说这是关系到天下间寒门子弟的未来更是关系到叔父您未来的大业。”

    黄融年纪小对董俷的称呼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月初的时候。爹爹说想要回老家。又不愿意惊动其他人只带着我和母亲还有老上了路。可是到汉阳时爹爹就……走之前要我带着这部书交给叔父。”

    那带着童稚气地声音每一个字就好像钢针一样地插在了董俷的心口上久久没有言语。

    黄劭。还是走了!

    去年生病的时候董俷把黄劭带到了汉安城同时命人前往武陵山。寻找张机。

    只是张机在数年前。完成了《伤寒论》之后就一个人飘然的离开了。

    他去了何处?

    无人知晓除了留下伤寒论和脉经两部著作。请人将来转交给董俷之外就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据当地人说张先生似乎是去了南蛮而后就失去了消息。

    自关中大战拉开序幕之后董俷就一直忙于公务。

    可没想到。眼看着好日子就要来了黄劭却走了……而且是走的那么无声无息。

    低下头。看着那本《三学纪要》董俷的心头很沉重。

    一个冬天走了两个人……一个是他最尊敬的师长另一个是他最信任地部下。

    虽得了关中可是董俷却觉得他失去的东西更多!

    “你母亲还有曾次的灵柩如今在何处?”

    “母亲尚在汉阳配备爹爹地灵柩。只是命我前来送书然后要扶爹爹地灵柩回益州。母亲说这是爹爹最后的愿望所以我们一定要送爹爹回他的老家。”

    “融儿你且留下……”

    薰俷站起来对黄叙说:“立刻告知儒宗命伯俭立刻找到夫人务必要请夫人留下。曾次地灵柩就由他来照管……你立刻找来孝直就说我有重要的事情。”

    “喏!”

    孤儿寡母的回到了益州那日子该怎么过?

    不管黄劭是怎么想的董俷绝不能让自己的老部下老兄弟为自己奉献了生命可到头来连老婆孩子都无人照顾。不行这绝不符合他董俷地原则绝对不行!

    抚摸着黄融的头“融儿我会命人接你母亲过来你好好地留在长安。我会命人每个月给你母子拨出钱粮老你一会儿跟媛容去找一处房子我会再安排仆人照顾……曾次如我兄长我一定会依照他的愿望妥善的安排……融儿等过些日子我会在这里开设乡学。到时候你继续进学莫要弱了你爹爹的名头。”

    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单纯。

    黄劭曾不止一次的告诉黄融董俷是他们一家人的主公要听从他的吩咐。

    所以黄融也没有拒绝点头答应下来。至于黄劭的灵柩自然无需去担心什么。

    蜀中有张氏与西域勾连这件事法正就可以安排好。

    而且董俷要在长安为黄劭举办一次风风光光的葬礼如此才能够心安一些。

    捧着那《三学纪要》董俷坐在花园的凉亭中。

    所谓三学纪要是黄劭临终前根据董俷所说经过和石韬等人反复商権后总结出的各种措施和规章。有已经开始执行的也有后来补充还未颁布的制度。

    其中对于乡学、县学、太学的课程以及种种缺失都做了详细的叙述。

    在三学纪要当中黄劭建议取消太学以郡学代替。原因是太学皆以名士为主所讲述的东西与乡学和县学有很多不同甚至在某些地方是相冲突的。

    但是太学不能撤销。

    因为在一段时间里董俷还不能和世族生正面的冲突必须要以太学来安抚。

    而乡学、县学、郡学这三学主要要面对的群体是那些普通的百姓寒门中求学无望的学子。这些人所需要掌握的和太学所教授的属于两个层面的学问。

    三学以实用为主!

    由三学出来的学子未必是文采飞扬未必是智谋出众。

    但只要给他们一个框架他们就能够在这个框架中非常完满的执行各种条令。

    这样

    当三学学子充斥于各个部门的时候董俷就可以举办是说那个时候就算天下士子对他进行全面的抵触。只要政策不变。依旧可以令各职能部门正常地运转。这个过程也许会有点长但对目前而言最为妥善。

    以无声无息中悄然地转变格局。

    黄劭没有贪图里面的功劳哪一个主意是出自谁的脑袋他都做了清楚的记录。

    同时。他设计出了三学晋升制也就是当时董俷随口说的那个考试制度。

    黄劭认为可以先行推行三学晋升制。就等同于把科举细化。微化。等将来正是推出科举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理解并且接受制度的变化。更有好处。

    这一部三学纪要共分为十二册分门别类地进行的归纳。

    洋洋洒洒共八万字可以说是凝聚了黄劭一年来。所有的心血。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不足。也许是黄劭能力地问题所以在他认为不足地地方都留下了空缺希望将来有人能够在这个三学纪要的基础上在来进一步的完善。

    薰俷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着。

    天黑了董铁在凉亭中掌上了四根牛油火烛而董俷全无半点觉察。

    就好像是黄劭在他的面前一个字一个字的念读一样董俷的眼睛却湿润了……

    天亮了!

    太阳从东方升起露水打湿了董俷的衣衫。

    他轻轻地合上了书卷小心翼翼的把这十二册三学纪要包裹起来而后站起了身。

    能得这样一个部曲实在是他董西平地福分啊!

    薰铁一直静静的在一旁守候见董俷起身他走上前来。

    “媛容你说老黄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我不知道不过我猜想老黄一定是觉得主公能给他还有更多人带来希望吧。”

    希望吗?

    薰俷负手而立在凉亭台阶边上沉吟不语。

    他想了很多从当年和黄劭第一次相遇而后许多张面孔接连浮现在眼前。

    唐周、贾诩、陈到……

    活着的死去的他们来到了自己的身边所要追求的不正是那个听上去很缥缈很虚无的‘希望’吗?而自己大仇得报之后这些日子来却是太消极了些。

    怎么对得起黄劭这些为自己奉献了性命的人?怎么对得起那些忠心耿耿跟随自己一起走南闯北还在竭尽心智筹谋策划的人?

    “小铁我最近是不是很颓废?”

    “哦这个嘛……好像是有那么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