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九章 武帝教子(9)(2/2)
。“李公子小女言语辱及公子是她之错。但是公子的护卫也已射杀小女保镖五名不知以此可否抵得小女之错?”

    一旁薛道衡以袖掩面向李心武递个眼色。李心武见到立即一拍几案沉声道:“萧先生你女儿辱我漫说死几个护卫就是连同她一起处死也不足以抵其罪过!”站起身李心武负着手作出盛怒的模样竟在萧斡枫面前踱起步来。

    站在他身后的柴绍看得直摇头心道:这薛师也不知怎的非要让太子在怒时加上这个动作太过火了……七岁的孩子学着大人模样负手踱步不添笑就很难得了哪还能添得什么威严?……柴绍没有想到甚至薛道衡也没有想到这动作在日后竟成为了太子殿下怒时的习惯动作!

    萧斡枫心中念挂女儿即便太子的动作好笑他又怎么笑的出来?

    李心武来回走了一趟停下脚步肃声说道:“萧先生实话告诉你吧当今大赵皇帝陛下就是我的父亲……”

    萧斡枫等的就是这句话他连忙“扑通”一声跪下作出一幅惶恐模样道:“小人叩见大赵国太子殿下!……”随即萧斡枫自怀中掏出国书恭敬呈上“此乃吾国国君亲笔书信着小人交予皇帝陛下。既然太子在此小人冒昧请太子转呈陛下!”

    柴绍上前一步接过旁边薛道衡适时说道:“萧先生太子殿下要作例行的功课了你且退下吧!待太子殿下功课结束之后会再召见你的。”

    萧斡枫呈现国书的目的已经达到当下也不纠缠立即请辞而去。

    萧斡枫刚走柴绍便拆开了室韦君王的亲笔国书。并不是柴绍胆大包天敢私拆国书而是在来此之前李元霸就给了柴绍全权处理此间事务的权力。

    国书内容不外乎就是言明萧若兰乃是室韦皇族一员虽然她得罪了赵国权贵但宇文齐还是希望武帝陛下能够本着友好交往的原则释放萧若兰室韦国对此将非常感谢……。

    听柴绍读罢薛道衡道:“哼!这室韦国君与萧斡枫都在装糊涂老夫就不相信他们不知晓太子的真实身份!”

    柴绍一笑道:“管他知不知晓咱们就按照陛下的安排先拖他几天然后答应那萧斡枫放人。再往后……嘿嘿!那就是小裴将军和魏将军的事情了!”

    按照李元霸的计划柴绍在金家庄与萧家人交涉并寻得适当的机会向其示弱麻痹室韦国君。而裴元庆与魏云光则分别在辽水源头和辽水中游做好战备待萧家将萧若兰带回国之后其时当是室韦国最为松懈之时两军就立即动攻击。

    此计划虽好可变化却也来得突然。

    七月十五两万赵军骑兵在辽水源头遭遇了怀有相同目的的两万室韦骑军。

    两军急于到达源头驻扎都是急行军因此所遣斥候距离己方大军不过几里之遥故两军的相遇颇为突然。

    仓促之间面对室韦军队结合眼前开阔的地形裴元庆迅集结了五千骑令其上前不停地骚扰室韦军阻止室韦大军形成作战队形。同时裴元庆立即整合尚处在急行军状态下的主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动攻击打室韦军一个措手不及!

    裴元庆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将战术制定这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赵军立刻就能将战术贯彻并执行却得利于赵军平日的严格训练与其独特的军队编制。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赵军的“三三编制”。

    五十人为一小队三小队为一中队三中队为一大队三大队为一卫……如此梯次跃进有效避免了机构臃肿、指挥软弱无力和将士纪律松散的状况因而主帅的意图能在最短的时间贯彻并施行。

    室韦向赵国学习文化、学习治国可偏偏就没有学到这些。此时五千赵军已经出击而室韦军却只来得及停止急行军。

    室韦大将萧行满急命前锋布置阻击阵形而其后军则抓紧时间整队列阵。

    裴元庆没有给室韦军整军的机会五千赵军轻骑不待室韦军前锋布置好阻击阵形便已经开始了冲锋。队形相对散乱的三千室韦前锋军一触即溃!

    大将萧行满哪里想到赵军来的如此之快?见状不待后军阵形稳固他便勉强调出五千骑军阻截。

    此时一万五千赵军主力已经以单个大队为作战单位散开列好了冲锋阵形就要利用赵军擅长的分割剿灭战术消灭室韦军。

    随着裴元庆一声令下赵军主力出击!

    赵军主力与先锋会合冲刺到了室韦大军近前一阵密集的弩箭射击之后两万赵军铁骑迅冲进室韦大军阵营。随即赵军各作战大队之间或合围或冲击很快就将室韦军的阵营分割成了好几块。

    已经好几年没有进行过实战的赵军并没有因此实力减退。在这几年中由于赵**部大力开展战术研究和军中将士的培训赵军士兵的素质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由于武帝长期的刻意施教赵国民众都将报效国家作为己任军中士兵都以战死后能够进入国家烈士陵园为荣。因此如今的赵国士兵不论哪一方面比之立国以前的冀州军毫不逊色作起战来个个彪悍勇猛、舍生忘死绝没有贪生怕死之辈!

    ……

    此战在两个时辰之后就结束了两万室韦骑军只逃出了三千多人。裴元庆见隐匿已经没有意义立即命人快马通知魏云光兵。而小裴将军不愿丧失先机将骑军稍作休整遂率军挺进室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