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也来得好早啊。”
“处理完吴郡的琐事,便迫不及待地到青州来造访老兄了王易笑道。
郑泰与王易的随从和管宁邸原一一打过招呼,然后向王易介绍他的那位伴当:“这是我的弟弟郑浑。字文公。我们一同在柳溪村之北筑了精舍。”
郑浑?王易猛然一惊。他按照后世流传的野史家语,本从为郑浑是那种出自匠户的工匠,孰料还是名门之后!
实际上郑浑和郑泰的父亲郑亮和他们的高祖父郑众都是当时名士,在海内颇有声望,只是王易图于流俗偏见。不知他们的关系罢了。要说郑浑的确在工匠活计上确实有一定造诣。然而他在历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治政能力。董卓祸京,天下大乱后,郑浑到准南避难,得到在寿春的袁术的礼遇。但郑浑料定袁术必然失败,便投奔时任豫章太守的华敌。后来曹操听说郑浑的品质和事迹,便征辟他为官。郑浑历任下蔡长和邵陵长。他在治理所任职的地区时都非常重视生产,展农耕,这使得当地人民富足小民心归附。后来他又被辟命为承相操属,迁任左冯绷。
王易记得自己以前在看《容斋随笔》时,曾在里面的篇章里见到过作者洪迈对郑浑的赞许。洪迈甚至认为郑浑是和刘馥都属于那种能够独当一面,自为方伯的人才。
当时王易还觉得洪迈对“大匠”郑浑的评价是不是太流于溢美之词了,但现在既知其为郑泰之弟。那么确实不应该怎么怀疑郑浑的能力。
郑浑笑道:“百闻不如一见小王公姿貌雄伟,气质非常,果然是个人中英杰!”
王易摆摆手:“谬赞了。”郑浑又道:“王公心怀恻隐之心,见到李惠的遭遇便要帮他一把,但世间穷苦之人何止千万,王公若见一个救一个,到头来恐怕就徒劳无力了吧。”
王易摇头道:“既知世间有这么多人饱受苦难,那我救得一人便是积下了一件功德,如果见大众之苦而尽弃前路,到头来满手空空。那最后面对空旷惨败的天地,才会真正生出徒劳无力之感吧!”
兴许在某些山谷中,在某些沟壑里,有那一群群数百人为一伍的流民,他们像野生动物那样生存着,生存境况不能用贫困。而只能以恐怖来形容。但王易认为不能就因此而将他们抛弃在那些地方。反而更应该尽力拯救。也许遭受困厄的人太多。但能救一个是一个。
他对大家说了一个寓言:“小从前有一位幼学之龄的男童在海滩边行走。突然一阵海浪扑腾而来。将成千上万条小鱼拍在了沙滩之上。鱼挣扎不定,陷于生死之地。必;就专过去。捡起一条小鱼就扔回海中个路过帜用见以后笑着说:“孺子,海滩上这么多的鱼。你要捡到什么时候呢?没有人会在乎这些鱼的”结果那男童更加奋力捡起小鱼。说“这条在乎。又捡那条,说“这条在乎他依旧看似徒劳无功地捡起小鱼,放放不倦
说完这则寓言后,现场陷入了长久的沉寂。张昭和张练为这个执著的男孩赞叹,刘馥和董昭想不到平直的语言可以说集这样寓意深刻的故事,而吕岱和李严则被王易透过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所震撼同样被震撼的董袭潘璋等人几近落下热泪。
邸原和管宁长期处于贫贱之中。耳闻目睹惯了,然而他们除了在大多数的时间里纯洁自身以外。并没有去大力帮助他人。所以他们听完这个窝言后,内心萌生羞愧之意。
郑浑叹服不已,郑泰则说:“子云仁慈之心,上达霄河,下达黄泉。我的五脏六腑似乎都被子云感化了。
王易扶起那个老太婆和瘦猴般的小孩,然后对附属们说:“我们在吴郡修整革矛,囤积粮草,并非是心怀异志。而是要匡济天下,救黎民苍生于水火。这就是我们这次乘船北上的宗旨,你们明白了么?”
“谨受教”。董袭和潘樟等人大声应和道。
郑泰见到王易很是欣喜,又被王易这个寓言感化了心脏,他连忙请王易到他的精舍里去小憩,然后畅谈当今时事。王易自然爽快答应他让董袭和潘樟火将童子军和预备军从驻地牵引出来。郑泰看到兵甲强盛的童子军和朝气蓬勃的预备军,仿佛回到了当时与王易初次碰面时的情形。
在看到放置于露车上的棺接后,郑泰急急询问缘故。得到答案的他又为王易的体恤士卒赞叹不已。
队伍离开柳溪村时,王易现管宁推着一辆载满行李的露车落在后头,邸原在后面帮他推车。
王易连忙走过去的管宁搭把手,管宁看到王易如此,眉头不禁微微一翘,语调都有些颤抖了:“太守大人何必如此?”
王易笑道:“我与幼安相见不过一日,可我却感觉我与幼安是已认识了十年的老友,幼安何必仍然称呼我的官职呢?”
管宁微微笑道:“子云才气云溢,宁多有不及。与良友交可增益补拙,而子云之才十倍于我,我应当以师相事子云啊!”王易看到露车上放满了行李小甚至那只栋木箱也在其中,他笑道:“幼安欲与我们同道?”
荐宁笑道:“已留书于家中,贱内归家后也不必担心了。”
王易心忖该是柳溪村村民在特殊事件上所表现出来的低水准的道德素质令管宁心寒不已,同时他的即兴表演也收获了管宁的心。王易被管宁的幽默惹得笑声不已:“能得幼安于途中,我们都很高兴。当然”他稍一停顿,“也要感谢根矩的指路牵引邸原连称不敢。
王易在途中找到了那个偷瓜的老太婆和小孩从属的群体一那个差点沦落为野生动物种群的流民群体有着三十余名成员,王易的适时到来拯救了他们。李惠的两个小孩被王易收为学生。李惠的老母亲由严氏姐妹照顾,而他本身则被编入预备军中,空缺的刮练课目由吕岱和李严为他专门开小灶。
柳溪村的村民听闻王易不告而别,也都很羞愧。虽说曾有不快,但三老和游傲已经将王易断案的英雄形象铭记在心了,村民们更加怀念的是管宁。他的离去加深了村民们内心的自责。
一张精心绘制的全国地图被展开。郑泰和王易坐于前席,其他人分坐两侧。
每个人身前都有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一那显然是王易从清泉村带来的佳品。
刘馥董昭等人议论纷纷,张昭取出一本小册,上头写满了他要抛出的论题。而文笔极佳的张练着他在吴县印刷作坊私印的前代名家文赋集,默念无声。常桓王让之俦抬筐理箱,整治笔墨纸砚,为即将开始的南北会议进行着紧张的准备工作。新归附于王易的于禁和武安国神色紧张地把守大门。至于郑禹和郑浑两人,姓氏相同、爱好相同的他们早已谈得熟络无比。但现在他们顾不得喝上一口那种新奇的茶。而是在成堆的戟槊前为冶铁的奥秘争论不已。“欲成大事,非善谋哉。者不能成之郑泰开门见山地说。
王易的手指在地图上。过,他心知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董卓祸京后,天下就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没有人能遏止它朝地狱里奔冲。
王易语出惊人:“我料不出两年,天下必有所震荡。公业可有良策?”
“子云何以知其为两年?”郑泰奇道。其他人也纷纷投来惊奇的目光。
唯有刘馥和董昭相觑而笑。刘馥笑道:“主公每料必中,郑公若问我家主公何以知之,我家主公必以天机不可泄露为对。”
郑泰呵呵一笑,却还是一敛容,道:“既然子云以为只存两年之期,那时间真的是不多了。如今日月蒙尘,十常侍气焰滔天,祸必出于京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