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血肉长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十七章 双雄初会(九)(2/2)
别的且不说。城府心胸是有了些地。面对刘以诚的书生意气似的轻慢他表现出来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反倒让刘以诚感到有些汗颜了。

    刘以诚闻言忙附耳倾听你别说!屠三的耳力还真不赖刘以诚在静下心来后确实从程家骥那时断时续的鼻音很重的哼声中听出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名堂。这时。不知是程家骥梦到了什么让他激动人和事。还是十几分钟前冯军医给打了那针药剂起了作用。总之烧得是满头虚汗地程家骥口中嘟囊地声音稍大了些、也略微清晰了些。虽比不得一般人说话。可也足够让心无二用的刘以诚听出个究竟。

    由于刘以诚霸占了最佳听众地位置“劳苦功高”地屠靖国却只能从程家骥地嘴型里去判断了。看口型遇上个嘴皮子直哆嗦的病人其收获就可想而知了屠靖国还在那里一头雾水刘以诚那边却是心潮澎湃得直觉得自己身上滚烫地热血都快把体腔内的肝胆给煮沸了。

    “三宝!调一个连过来。”刘以诚一面让马三宝去叫人一面掏出钢笔在本子上急而有力的写着、划着。

    少时一由程家骥“作词”、刘以诚“谱曲”的军歌就在行军队列中传播开来。

    口口相传的度在有些特殊坏境里无疑是惊人的快。更不用说这歌词唱来那样的慷慨激昂是那样的容易引起这些为了抵御外侮而甘愿抛家舍业血洒疆场的战士们的共鸣没用多长时间几乎每个士兵都能象模似样哼上几句歌词了。

    包括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刘以诚也万万没有想到这词能有如许威力。

    先是几个一起哼后是一个排、一个连的唱到最后终于竟是几千人的和声。实话实话士兵们那副被硝烟薰得沙哑的嗓子的音质确实不咋的可这歌声中所蕴含着的一个历史悠久、有着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在危亡之际渴望自强自信的呼号却足以使山河为之动容、日月为之颠倒。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华要让四方来贺!”

    新二十军的官兵们泪留满面不能自己的唱着喊着吼着他们“崇敬”的军座在梦咤中从心底里爆出的呼喊声冒然日军的空中火力扑向了前方。

    当程家骥在梦境中声嘶力竭的呐喊时中原规一的日子也不过好到里去甚至从某个意义上说**上遭灾受难的程家骥比起精神惨遭重创的中原规一要幸福的多。

    早此时候中原规一曾试图先从后掩杀正在抢渡钦江的程家骥部并想将其歼灭的河摊上然后再沿江岩往下从来时的道路退回钦州。

    却怎料之后所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彻底打乱中原规一的计划。

    先行营主任所亲自指挥的中方主力集群的反应能力过中原规一的预想。行营主任根本就没有去管“包抄”到自己的侧后的小丰所率的那股“声势浩大”的日军而是集中所有还有战力的部队以破斧沉舟决心狠狠的捅向日军坦露出来的背部。虽说一时三刻行营主任指挥的部队还无法冲到拥有先起脚的优势的日军前头可其进行的炮火拦截却或多或少的延缓了中原规一所部西进的脚步。也多亏了有这一出程家骥方才能从容抢渡钦江。

    尽管战场上的情况有了变化但深知只有打通往浮桥东岸桥头堡的道路方能全军而返的中原规一仍按原定计划坚定不移的全力朴向钦江岸边。于是日军便与程家骥留在东岸的部队生了激战。在迅“击溃”了一八八师的那个团和新二十军那支与日军相比还处于草创阶段的装甲部队后中原规一立即挥军向南企图完成他预定计划中的最后一步。

    为了拖住一路追踪而来的中**队主力中原规一不但让所有战车部队动的一次逆袭并把手头最后一点毒气弹也打光了这才又重新拉开了已是近在咫尺的两军之间的距离。

    仗打到这个份上连言不轻的青木少将都断言已方一定能抢在已渡过钦江的“小股”中**队前面到达浮桥。而二十一军前方指挥所的参谋课长小林大佐也提前给钦州方面了让其派出大型渡轮来接无法从浮桥过江的中型坦克的电报。这一刻日军出击部队上上下下都在为将要回到“安全”的钦州城而欢欣鼓舞着。

    中原规一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战斗行动也称得上干净俐落唯一出的毛病就是他很不幸的遇上了行营主任这个连桀傲不驯程家骥都见一回就要吃一回瘪的人精中的人精。

    中原规一和他的部下们确实是从望远镜里看到了那座“希望之桥”可他们跟浮桥之间居然还横着一条简易战壕行营主任从灵山调来的新七十二师两个团已在恭候了一个多小时。

    看到这条要放在别的地方自己根本就不会拿正眼瞧的战壕性格刚强倔强的中原规一只想哭。以日军的兵力火力冲过去是绝对没问题关键是时间是宝贵得无与伦比的时间。

    等中原规一率部冲到了尚在日军手中的东岸桥头堡西岸桥头堡的枪声也稀拉了下来。看着靠西岸的那一边那段显然是被中**队浇上了汽油的桥面明智的中原规一没有去指责东岸桥头堡守备队长的的见死不救。

    于是乎东西两岸的两支誓不两立又都处于孤军深入的状态的军队心不甘心情不愿的共同担负起了这座对他们来都是一样重要的“生命之桥”的保卫任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