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官吏有需求他们还能从各种渠道弄来一袋子面额从最大到最小每张上面都印有北元朝廷认可的花押。
除盐、铁和奢侈品之外华夏科学院最大的贡献在于食物。经过几年研究推广从占城引种的双季稻在福建、两广己经普及农民们一年收获的粮食数量经是以往的两倍。而近海渔场的开更让大都督府彻底摆脱了困扰多年的粮食问题。被忽必烈朝廷因为人口数量和地势而放弃的两浙在两浙安抚使李兴的组织下船户们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先后开出了大敢、嵘山、浪岗、黄泽、岱衢、中街山、洋鞍和金塘八大渔场。每天扬帆出海的船队都能带回吃不完卖不尽的鲜鱼而经过几年摸索己经成熟的罐头保存、风干、腌制和炒松技术将大量的鱼类转化成可口并且便于携带、运输肉制品成为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类主菜。
食品的充足直接刺激了以工场和作坊为主的民间制造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展而民间制造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展又直接刺激了大都督治下各地对人口的需求。所以从北方“拐带”人口不仅仅是一种打击敌方的手段更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福建、两广各地的实际展需求。
文天祥、邹汉、陈龙复、萧资、林恩等人在五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今己经结出了一颗颗丰满的果实。虽然其中某些果实背离了文天祥的希望但它们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落地生根萌芽自我繁衍。即便是文天祥本人不付出一定代价也难轻易再将其彻底拔除。
以后世眼光看前人无论是非对错都可以分辩得清清楚楚。而对于正处于当时的人们却步步荆棘唯恐自己稍有不慎便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福建大都督府时间己是深夜很多人还在忙碌。
“把这份手稿给陈夫子拿去让他在咱们自己办的报纸上!”文天祥拿起刚刚写完的一篇文章轻轻吹了吹上面的墨痕交给了一直在自己身边忙碌的宋清浊。
“这是什么?”宋清浊瞪大了布满血丝的双眼问道。手中文章是用文言写就标题却是于正文风格迥异的两个白话大字《国战》。
“关于这场战争的看法提前给大伙提个醒!”文天祥笑着回答。自从泉州事件生后他开始于有意无意间在年青人中传播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是身边的幕僚们与大都督之间步调更加协调但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那就是大伙慢慢变得惟命是从甚至有些傲于思考。
“哦!”宋清浊嘴里答应一声腿脚却根本没有动。能得到文天祥的指点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参谋部们的很多年青人都渴望着有机会能与大都督多聊聊。
“原来我们能顺利击杀索都打败张弘范甚至击溃达春。并不完全是因为我们自身实力己经非常强大而是因为蒙元后方不稳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草原上。而乃颜覆灭后蒙元最后的敌人就是咱们所以伯颜倾力来犯志在必得。”文天祥看了看满脸求知**的宋清浊低声解释“在兵力上光伯颜一路的蒙古军就接近二十万而从草原上撤下来的其他蒙古军、汉军还会6续南下。他们都是打了多少年仗的老兵作战经验、能力都不是咱们破虏军和民间武装能比的。咱们虽然武器略好一些但硬碰硬的打下去并不占便宜!”
“是这样江南西路战势一度吃紧邹将军己经计划再坚持数日后就撤往第二道防线!”参谋金炎在旁边为文天祥的话提供旁证。他也是指挥学院毕业的后起之秀因头脑敏捷思维灵活而甚得文天祥的青睐。
“单纯在军力上咱没有优势。但国家与国家之争取胜不仅仅凭军力。物力、民心、决策者的智慧无一不是关键。北元以劫掠起家军队积百战之声威短时间占据主动是必然的事情。我们想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必须做长期打下去的准备。蒙古人没有经营意识一旦失去了掠夺这项重要财政来源用不了多久就会不起官员的傣禄买不起作战所需要的物资甚至连承诺给族人和协从者的好处也给不出。一伙强盗分赃不匀内部会生什么事情可想而知!”
“她们一定会大打出手!”宋清浊笑着总结。猛然间他又看到了一个自己原来不甚了解的领域。
连续几个月来大都督府组织人手在北方散假钞限制商人向北方出口食盐、生铁等关键日用品甚至派船到山东一带“诱拐”百姓。种种不附常规的战法打得蒙元如同一个体力消耗过大的巨人频频喘着粗气。参谋们习惯性地把这些“损招”纳入阴谋范畴今天经文天祥一解释大伙才霍然现原来这些也是战争方式的一类。
但这种战术很残忍报纸上关于北方盐荒、粮灾和饥民死尸枕籍的报道长篇累犊而一些“善良”的儒者们自然而然地把种种惨剧的原因归咎到大都督府头上。甚至有“大善人”在报纸上出呼吁建议大都督府结束这种不光明正大的战斗手段以免北方百姓遭受池鱼之殃。
而一些以向北方出口日用品为主业的商会也出了不满之声。断绝食盐和铁器等物资的供应的确可以严重打击北元的战争能力。与此同时南方相应的行业也受到了冲击。虽然大都督府为相关产业提供了补偿性措施并且允许他们向北方出口罐头、糖霜、马车等价格高昂的奢侈品但商人们的重利心理依然难得到满足。
“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我们使用任何战术只要有效就是合理的。没人有权力指责被奴役者的反抗是否残忍。华夏国大、人多、文明的韧性强。只要把最艰难时段挺过去挺到敌人的忍耐极限就可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以目前的方式如果我们能赢得这场战争我们也同时赢得了整个华夏的复兴契机整个民族的自由!”
文天祥慢慢地向众人陈述着自己的观点这些见解一部分来自文忠的记忆里那篇《论持久战》另一部分是他对眼前这场战局的思考。
以劫掠为生的蒙古人没有什么经济头脑所以南方在这方面的反击频频得手。但是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伤害的永远不会是被动挨打一方。
据监察院的眼线反映少数商号的己经筹备走私。个别以出售智慧为生的文人也为重新开放盐、铁的输出而摇旗呐喊。虽然他们的人数极其有限在相关部门的铁腕打击下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但大都督府却不得不提前作出些预防举措。因为这个战争己经到了关键时刻任何破坏性因素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他要通过报纸告诉人们这场战争的意义、目的和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用双方实力的对比和严密的推理告诉人们积弱己久的华夏不可能胜也不可能因某次战斗的失利而亡国。
如果是在五年前文天祥绝对不敢夸口说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华夏。而五年后的今天一切己经与昨日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