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卖东西也就是小打小敲,想想也是,15块钱也进不了什么货,一个包就装下了。虽说没有上门推销的经验,但汪新的脸皮多厚啊,又占着年纪小的便宜,拦着放学的家长叫卖的时候,便是那孩子不急需学习用品的,也会买上根铅笔什么的。
这个里面也有孙慧芹的功劳,她的工作就是看澡堂子,每天去坐上几个小时,那些职工们洗完澡之后聊上几句天,她忍不住地就把三妹家这小孩的情况说上一遍,这便让汪新很快就在矿区内有了一定的名气,生意自然就好做——凡是知道故事的,可都心疼着他呢。
尤其是汪新眼头活,嘴巴又甜,还提供上门送货的服务,那东西卖起来自然就快,不过个把星期,本钱就翻成了3o,然后钱就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
矿区几家小店文具零食的生意自然是被抢了一些,但店主们也都不恼,一是汪新的生意不大,二是大家伙对他也有些同情心,再有就是这小家伙确实懂事,得空的时候便各个小店里转着,问到有什么积压了卖不出去的东西他便拿去帮忙吆喝——这是卖好呢。
这一来二去的,大家对汪新便有了足够的好感。再后来,汪新仗着自己的记忆力,各家各户家里有几口人、都是干什么的、家里有什么物品大概啥时候用完之类都记在脑子里,估摸着时间便厚着脸皮上门问是不是需要捎货,然后就从那几家小店里拿——话说,那几家小店里所有货物的价格他也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时候的人还都很朴实,店主们没有说让汪新白跑腿的,给他的价也就是比进货的时候高一点,让他赚个跑腿钱,每次虽说不多,积累起来也非常可观——至少汪新做了一个月,赚的钱就够他爸爸差不多三个月工资的……
汪涵在汪新离家出走的那个星期天便骑着自行车到了徐州,要接汪新回去。汪新哪里肯回,咬紧了牙关就是要呆在这边赚钱。
汪涵是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劝的,最多只是说说“怎么着那也是你爷爷奶奶”之类的话儿,但这明显不能打动汪新:“是的,没错,爷爷也好奶奶也好姑姑也好,都是亲人,但怎么算我还是跟您、跟我妈最近啊,他们对我妈不好,我当然得向着我妈……”
汪涵听了这话,只能叹气。刘福生两口子知道这个妹婿的为人,便没给他脸色看,也没说什么不中听的话儿——要吵的话总得找那罪魁祸是不?只打着圆场,说小孩不想回去就不回去吧,在这儿多玩些天也好,又把汪新要开始做生意赚钱把妈妈接回来的大志向说了,听着汪涵把汪新抱在怀里揉着,嘴里说不出话来。
汪新这时候又加了把火:“爸,我知道你是没办法,我知道你难,你不能跟俺老吵……但现在家里这情况,你就是再想接俺妈去乡里,俺老也不会放的,不然地里活就都压他身上了。反正我就是个小孩,我就任性,我现在就想让我妈过好日子……”
汪涵的眼泪就下来了。虽说他现在只是个民办教师,但在村人眼里这是个吃国家饭的,有面子的很呢。然而家里这情况,父母对媳妇不好,他夹在中间也是十分地为难,其中的苦处又向谁说去?
终究汪涵还是没能把汪新带回去,至于他回家之后有什么说法,汪新是不管的,他知道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