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削和伤害。
可怜的农夫连遭两重剥削境遇将更加悲惨这完全背离了朝廷改制的初衷。
第三个方案还是不能让大门阀、大商贾满意双方争执不下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僵持。改制之策需要朝野上下齐心协力才能得到很好地推广和实施。尤其在中兴初期更需要团结所有的力量不能有丝毫的大意。这样的僵持对朝廷非常不利时间越长越不利李玮为此忧心如焚。
那些大儒、名士们不急他们跑到太学和博士、诸生们辩议经文纵论时政谈词说赋闲暇时切磋琴棋书画悠闲得很。
三月中骠骑将军鲜于辅禀奏朝廷辽东战事再起上谷郡方向也是战云密布。扶罗韩听说汉军在西疆取得了大捷担心汉军征伐大漠和乌丸人能臣氐、修武卢结盟打算攻打代郡和上谷郡以逼迫大汉天子承认他的大鲜卑王地位。
如果扶罗韩丧心病狂出兵攻打边郡北疆就有一场大战朝廷需要征调更多的军队和粮草军械而钱粮的筹措很可能成为大门阀、大商贾要挟朝廷的武器。为此朝廷必须尽快完成改制之策商议和制定并下诏颁布执行。
大司马徐荣、太尉张燕急了连连催促李玮。李玮急得团团乱转病倒了。
三月二十四朱穆和丁立到府中看望李玮闲聊之中说到了太学的事。
这段时间当代鸿儒、通儒、大儒、诸多名士几乎都在长安这可是非常难得的事。所以三辅、河东、关西、洛阳等地的儒士纷纷慕名而来一则想看看大儒名士们的风采二则想聆听大儒名士们讲授经学三则如果有机遇得到他们的一句点评马上就能“一飞升天”最差也能步入仕途幸运的还能入辟公卿府。
太学里人满为患每场讲经、辩议都是人山人海尤其是辩论经文的时候很多儒士为了吸引大儒们的注意力都费尽心思提出一些尖锐、新奇的问题。
“昨天有位千里迢迢来自颖川的儒生突然指责郑玄大师在注经的时候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违背了师法、家法结果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朱穆说道“郑玄大师初从第五元先大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属于今文经学派的。后来他又拜张恭祖大师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在马融大师门下又受业多年属于古文经学派。而他注经的时候并不专用古文经学家的释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今文经学家的解释即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由此可见他的确并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更不遵守师法、家法那一套……”
“我知道了我有办法了……”李玮突然一跃而起冲着朱穆、丁立大声叫道“快快去把郗虑、赵松两位大人请来快……”
本朝书籍甚少学者难得训诂句读皆赖口授所以一般博士讲经重视传授关系由此形成了师法和家法。
孝武皇帝时官学有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后博士逐渐增加《易经》分四家《书经》分三家《诗经》分三家《仪礼》分两家《公羊春秋》分两家共十四家故称为五经十四博士。
某一经的大师如果能象董仲舒那样把本经阴阳五行化并得到朝廷的尊信立为博士这个大师的经说便成了权威严守经师之说毫不走样就叫师法。弟子们按照师法讲经又别为章句(逐章逐句逐字讲经)便成家法。同一经师的不同学生各自为家这样师法之下又讲家法。当然了在遵从师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为一家之言。
朝廷规定太学博士只能依师法、家法传授违背师法家法者则罢用。
师法要追溯渊源的家法则是对师说的引伸与展。如此一来“疏不破注”叠床架屋致使一经就有数家之言一家又有若干学说大家各讲各的一套谬误百出使后学者不知所从所以经学的繁琐、支离、教条成了突出弊病。
几百年来本朝经学极盛大师前后多至千余人有些经书的解释增加到了一百余万字。章句的繁多使儒家经学走上繁琐的道路。例如《书经》大师秦延君用十多万字解释《尧典》两个字用三万字解释“曰若稽古”四个字。光武皇帝朝的经学大师桓荣的《尚书章句》达四十万言朱普之解三十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
一个士人从幼年开始学一经往往到头白了才学会说经。有个名叫郭路的博士弟子因为日夜用心思索竟暴死于烛下。博士以章句浮辞烦多算作学问要省简他们的浮辞好似要他们的命。王莽曾令博士删五经章句每经都是二十万字但阻力太大只好对博士让步。光武皇帝曾命令儒臣议减省五经章句也没有议出结果来。
这样又苦又难的经学太学里却经常聚会着成千成万的学生甘愿受苦受难从大师受学为什么?因为士人求利禄只有经学是一条主要的道路而章句之牢不可破也是因为它和仕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师法、家法在戳纬成为显学大行其道之后儒生们在戳纬的影响下逐渐很少有人坚守一家一派之说了大多兼治今、古文经学。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些儒生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不惜牵强附会以合己说致使经文章句更加难懂并导致儒学的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郑玄大师的新经成为官学后一则师法、家法渐渐废弃二则章句大量删简有利于经学的传授和儒学的展所以其很快成为“天下所宗”之儒学。但今、古文经学两派并不甘于退出官学他们时时刻刻打算击败新经。
郗虑、赵松匆匆而至。
“现在有一个巩固新经地位彻底击败今、古文经学让儒学迅展的机会。”李玮笑着说道“两位大人是否愿意把握住这个机会?”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四十九节
郗虑和赵松立时明白了李玮的意思。昨天太学生的事丞相大人已经知道了而且马上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无法拒绝的建议。但这位丞相大人可不会如此慷慨他现在正挣扎在改制的旋涡里以他行事的一贯风格他巩固新经地位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从改制旋涡里摆脱出来可能还有更大的目的。
郗虑和赵松忐忑不安担心老师郑玄被李玮利用了。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了经不起大风大浪的折腾了而李玮以弱冠之龄追随大将军征伐西海久历官场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早在十几年就名震天下了。此人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有深意万万不能轻率答应以致害了老师和新经。
李玮微微一笑对两人的谨慎和担忧不以为意。
“昨天向大师难的是高堂隆。”李玮慢条斯理地说道“高堂隆是什么人?他是泰山平阳人祖上就是本朝初年著名的经学大师高堂生其家传《礼》学历代都有人出任太学博士乃青州世宗。高堂隆的老师是谁?孔融。”
“高堂隆曾在泰山郡太守薛悌府中出任督邮。有次薛悌和都尉生争执此人一怒拔剑要杀泰山都尉后来因为此事遭到弹劾被孔融竭力保下了。孔融谋逆被诛后他受到牵连被解职归家。”
“高堂隆难后响应者很多而新经学派的崔琰、赵商、公孙方、王基还有两位大人……”李玮手指郗虑和赵松“你们都是大师的高足立即挺身而出奋力驳斥。那么我想问一下你们的对手是谁?”
郗虑和赵松若有所思。
“如果我的消息正确的话率先响应高堂隆的是王朗、华歆、宋衷、颖容、王凯和董访。”李玮看到两人都不说话只好自己接着往下说“王朗是徐州东海人他以”通经“闻名于世。他的老师是杨赐就是太傅杨彪的父亲。华歆是青州平原人他的老师也是杨赐。宋衷是颖川人和水镜先生司马德操齐名以研习《太玄》而著名(《太玄》是本朝大儒扬雄所作兼采儒、道和阴阳)他的老师是杨赐。颖容是豫州陈国人他师从杨赐。董昭、董访兄弟的老师也是杨赐而两人上次能逃脱张邈、孔融谋逆案的牵连和杨彪的保护有莫大的关系。王凯是兖州山阳人出身世家其祖是大儒王畅其父是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他的老师是杨彪。”
李玮说完后笑吟吟地望着郗虑和赵松。两人暗自惊骇寒意层生。李玮的目的暴露了他要对付杨彪了要打击以杨彪为的关洛士人了。
“你们是不是以为我要对付太傅大人?”李玮似乎看破了他们的心思捻须而笑。
两人愣然。难道不是?
“新经是对今古文经学的融合是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因为是融合所以就要兼顾两种经学的优点同时也要照顾到两种经学的缺点这就难免遭人诟病。”
李玮犹豫了半晌后边话没有说。他身份特殊说话份量重对经学不能随意评价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郗虑和赵松很想知道李玮对新经的看法而且这种看法很可能直接关系到朝廷国策的修订关系到新经地位所以两人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书房的门。赵松抢先说道:“大人今天我们关起门来说话说到哪算到哪出门就忘绝对不传出去。”
李玮笑笑想了片刻继续说道:“新经能够成为官学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朝廷的需要。”
两百年来古文经学不断展对于打破师法家法以及今文、古文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古文经学基本上是在民间传授因为研习者少学习者就要广泛求师。贾逵之父贾徽曾先后从刘歆、徐恽、谢曼卿等大儒学习班固和马融也是“所学无常师”郑玄更是游学在外近二十年遍访名师大儒。广泛求师再加上有条件各家著述使这些大儒们能吸取各家各派之精华而不必拘泥于一师之学说。
研习古文经学的大儒很多人不受功名利禄之诱惑志在博学精思所以大都能不受章句之学的束缚如桓谭、班固、韩融、卢植等人通古今学好研精却不守章句。
孝桓、孝灵皇帝朝宦官和外戚轮流把持权柄最终导致了党锢之祸的生。在王权衰微的情况下今文经学在国政上的作用微乎其微相当一部分大儒名士随即转入纯学术性的经学研究之中。而古文经学没有严密的师传系统正好适合此种偏于纯学术性的研究。几十年的党锢之祸虽然打击了士人参政但造就了一大批通儒而郑玄大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文经学在学理上对经学的贡献非常巨大其重要原因就是古文经学家们都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不受师法家法的约束。既无师说和章句当然就无师法家法可言这随即成为标榜师法家法的今文经学家抵制古文经学的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所以古文经学要争取官学地位古文经学的儒士们要想进入朝堂则必须破除死守师法家法的陈规。
在古文经学强有力的挑战下今文经学各家各派为了共同抵御对手不得不拆除内部的宗派藩篱取长补短。此外他们也受到了古文经学学风的影响其内部的师法家法也开始逐渐削弱。大儒张玄习《颜氏春秋》但又兼通数家因此丢掉了博士职位。但儒生们认为他学问高深愿意从其学习弟子上千。这种混淆家法的做法渐渐受到儒士们的欢迎甚至盛行于太学之中。
虽然今文经学中的正统派仍在力图维持师法家法及其章句之学的权威地位但在学习途径增多学术交流和论争频繁各家学说的优点和弊端都日益明显的形势下仍要求儒生们尊一师之说守一家之学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
孝顺皇帝时曾规定诸生举孝廉务必试家法但此后以经术举为孝廉的儒生中有许多不墨守家法而博学多识的人物如服虔先为太学生后精研《左传》被举为孝廉。可见“试家法”的规定未能严格执行。卢植大师通古今学不守章句竟被任为博士郑玄大师更是不专一师之说的博学之士也被征为博士。由此可见到了孝灵皇帝朝连太学博士的家法也开始动摇了。
自光武皇帝以来本朝儒生大都研习两经以上的学问。而且古文经学兴起后今、古文经兼治成为一时的风尚。儒生们越来越向着通学的方向展相当大一部人甚至学通五经还有不少人是今、古文兼修且兼治谶纬、数术比如蔡邕、荀爽、杨彪、郑玄大师等人。
另外经文文本的正定和统一也大大促进了“通学”的展。在经学传授中因为师法家法的不同以及今、古文经的不同经文文本的差异非常大。经文不统一经说自然更无法统一有些儒生为了谋取利益甚至还在经籍文字上作手脚。所以自本朝中后期开始经文文本不断被正定、统一规模最大一次是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孝灵皇帝下旨令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人正定六经文字并由蔡邕书丹于碑立于太学门外。
古文经学的展今文经学的衰落师法家法的淡化经文文本的统一种种事实证明今、古文经学的融通是必然的郑玄大师的新经成为官学也是必然的无人可以憾动新经的地位。
郗虑和赵松闻言大喜过望。
李玮是大汉朝丞相是一位年轻的丞相他的仕途至今看来还是非常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玮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他对新经地位的肯定基本上可以代表天子代表朝廷。有了李玮这句承诺新经在天下稳定后将得到迅猛展郑玄大师在新经中的巨擘地位也有了坚实的保障。
“但是新经有两个不足的地方。”李玮望着喜形于色的两位大臣缓缓说出了一句令人心惊胆战的话。
“本朝今文经学的儒生们一般抱残守缺穿凿附会而古文经学的儒生们虽然在学问上比今文经学的儒生们要广博得多但仍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和桎梏最显著的便是《易》学。古文经学的《易》拘泥于象数卜筮支离琐碎可厌之处和今文经学的《易》学相差无几。”
“郑玄大师在融合经今古文经学的时候在注解《易》学的时候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束缚和桎梏。他在注解中掺杂了大量的谶纬并且解经烦琐这正是昨天遭到王朗、宋衷、高堂隆和颖容等一批大儒名士指责的原因。”
“谶纬和繁琐是新经的两个致命缺陷尤其是谶纬更成为今古文经学两派儒生共同攻击的对象。”
“关西杨家是今文经学世家在今文经学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他们突然跳出来以新经指正新经以新经反驳新经以新经纠正新经不能不说他们的智慧非常高他们的策略非常巧妙。”
郑玄大师本人更偏重于古文经学他在注经的时候没有遵循师法、家法也不守章句。但几百年来谶纬之学已经深深扎根于经学对儒生们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所以他也不能例外。他在融合今古文经学的时候对谶纬采取了保留的态度在注经中多以谶纬为据并且为纬书《尚书中侯》作注。
谶纬之争由来已久。本朝经学大儒在治经中是用谶纬还是反对谶纬一直争斗激烈。所以当今古文经学走向融合的时候如何对待谶纬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朝自光武皇帝以来盛行谶纬之学从此有了“用谶纬”和“反谶纬”的争论。
“用谶纬”其实就是倾向神秘主义的以谶纬治经“反谶纬”就是倾向理性主义地旗帜鲜明地反对用谶纬治经。
这两个派别分歧太大两百多年来凡是“反谶纬”的儒生都没有好下场比如大儒王充、张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反谶纬”一派一向人才凋落。对于那些试图走进仕途的儒生来说选择何种方法治经不言而喻。
郑玄大师注经采用了谶纬之学属于“用谶纬”一派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大汉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后谶纬之学遭到了残酷的血淋淋的打击。它的的确确成了不合时宜的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无益于大汉中兴的学术。
二十多年的战乱几千万人的死亡告诉大汉一个事实。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所谓代表神意的谶纬根本没有意义它既不能挽救社稷也不能拯救无辜的生灵。
今文经学之所以迅走上末路原因就在于以谶纬治经。旧王朝没有了以神意来论证大汉王朝合法性的谶纬失去了支柱紧紧依附于王权以谶纬治经的今文经学也就无法生存了。
至于新经繁琐的问题和谶纬同样有关系。郑玄大师注经引入了谶纬神秘妖妄之说充斥其学当然不可能摆脱烦琐的影子。另外郑玄大师注《易》的时候沿用的是本朝象数易学的方法爻辰、卦变、互体兼采自然烦琐。还有一个原因是郑玄大师偏重于古文经学热衷于辞训。古文经学的训诂也有琐屑之病故郑玄大师在融合今古文经的过程中无论对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都存在着反繁琐的问题。他以一人之力当然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李玮望望神色凝重的两位大臣语气渐渐沉重起来。
“对于朝廷来说选择何种经学为官学只有一个标准一个唯一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有利于社稷的稳定有利于大汉的中兴有利于大汉的长治久安。”
“大汉的国政实践才是决定官学的唯一标准。”
郗虑和赵松霍然而悟李玮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让他们立即意识到新经危机的根源所在。
“当初朝廷力推郑玄大师的新经为官学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当时今、古文经学两派争论激烈隶属于经学两派的朝中大臣各不相让。为了缓解朝中矛盾迅推行新政朝廷才选择了这种融合今古文经学两家之长的新经学。”
“古文经学一直‘反谶纬’王充、恒谭、尹敏、张衡等大师都是如此到了马融、赵岐大师这一辈还是如此。”李玮说道“新经成为官学后对于古文经学来说是一种打击。两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古文经学家们前赴后继一直想让古文经学成为官学但最后却被刚刚兴起的新经夺取了官学的位置由此可见他们心中的失落和愤懑。”
“这个时候今文经学成了古文经学的盟友。今文经学展到今天已经失去了官学位置不能对朝政继续实施影响了。但过去研习今文经学的大儒名士们几乎都是兼习两派经文的‘通士’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更是如此。所以他们很快就能转变研习方向继而和古文经学的儒士们一起举起了‘反谶纬、反繁琐’的大旗共同对抗新经试图把新经赶出官学让古文经学坐上官学的位置。”
李玮轻轻敲了一下案几加重了说话的语气“你们想想昨天的太学争论最后站出来攻击新经的是谁?是关中马家是马融大师的后人马丰。是许混是许劭大师的儿子许混。这两个人站出来支持王朗、高堂隆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书房内陷入了沉默。
“谶纬之学今文经学融入其中不分彼此古文经学也大量采用相比起来新经中的谶纬并不算严重。”郗虑慢慢说道“现在今古文经学儒士突然提出经学应该在兼采今古文两经的基础上完全剔除谶纬是否太过极端?”
李玮摇摇头郑重说道:“朝廷曾三次下旨收缴谶纬书籍反谶纬的态度非常明确。”
“谶纬神学所宣扬的符瑞灾异说其用心未必坏但效果却极为恶劣。本朝大儒王充在《论衡》中对谶纬有过评论。谶纬神学或许在光武中兴时期大汉重建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但当社稷恢复稳定后这种学说的负面影响随即远远过了其积极意义。它所宣扬的那些东西实际上只能导致百姓对天子、朝廷和国策的极度不信任。”
“王充大师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符瑞灾异说虽然有其文化底蕴但朝廷必须放弃以符瑞灾异为主的谶纬神学这样才能真正恢复纯儒学恢复纯儒学的精义才能对社稷有益对百姓有益。”
“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王充大师在《问孔》、《刺孟》诸篇中的话与其说是对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传统的诘难不如说是基于本朝儒士们对儒家精神的曲解而出的恢复儒学真面目的呐喊。”
“古文经学的儒士们多年来一直试图通过对儒家伦理的重新建构为大汉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国策以扭转社稷的衰落和制约祸国奸佞对社稷的危害但在外戚和宦官的双重打击下他们的愿望落空了。他们自身也受到了迫害和打击这种残酷的事实刺激了那些有心救国的儒士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怎样才能真正挽救社会危机而又不至于因爱国忠君而作出不必要的牺牲。”
“这些儒士们冷静反思的结果就是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要么拒绝出仕搞纯儒学研究培养弟子要么采取迂回攻击之术这使得朝野争斗更加复杂化、激烈化。朝廷无奈对那些反抗不止的儒士们实行了禁锢之策就是党锢之祸结果是什么?天下崩溃。”
“我们做一个设想如果没有外戚和奸阉祸国如果社稷一直稳定百姓一直安居乐业如果朝廷能够和儒士们齐心协力共建大汉那么在今古文经学展的同时在张衡、马融、蔡邕、郑玄等一代代大师的努力下儒家学说应该有可能作出新的解释重建新的儒家伦理以适应各种危机的挑战推动大汉的进步。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可能按照百姓善良的愿望而展大汉还是走向了倾覆的深渊。”
“今天的朝廷要吸取血的教训要恢复纯儒学要让大汉的儒士们齐心协力重新建构可以推动大汉中兴社稷长治久安的儒家伦理学说。所以把谶纬全部清除除经学是必需的把新经打造成天下儒士都能接受研习的经学更是必需要做的。”
“博采众说不守一家之法、一师之说给各派儒士们以最大限度的学术自由让儒学迅恢复本原让儒学迅展这是今后新经研习的原则。”李玮坚定有力说道“这是朝廷对官学的原则不会改变。哪一派经学符合朝廷的原则哪一派就是官学这个观点朝廷不会改变。”
郗虑和赵松带着非常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丞相府匆匆赶到馆驿拜会老师郑玄商讨对策。
丞相李玮今天召见他们肯定不是为了安抚他们而是要掀起一场狂风暴雨这从他最后几句话里就能看出来。虽然他一再说朝廷坚持新经为官学但其背后的意思很明显新经如果不做出重大调整前途黯淡。
李玮说朝廷希望恢复纯儒学那么接下来他要干什么?
李玮急召议郎王朗和郎中许混。
李玮先对今古文经学两派儒士坚持的“反谶纬”、“反繁琐”主张予以了肯定然后提出了恢复纯儒学的建议并且重申了朝廷选择官学的原则:大汉的国政实践才是决定官学的唯一标准。
无论哪一种经学只要它有利于社稷的稳定有利于大汉的中兴有利于大汉的长治久安它就是官学。
李玮这番话让王朗和许混又惊又喜。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朝廷对新经中的“谶纬”和“繁琐”非常不满有意重定官学而选目标就是古文经学。
两人匆匆离开丞相府。
王朗去拜会杨彪。杨彪立即明白了李玮的意思他知道李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现在李玮既然提出了“纯儒学”的观点那么经学之争的帷幕就已经拉开了谁都输不起。他即刻邀请在京的今文经学大儒名士商讨对策。
许混回家禀报自己的父亲许劭。许劭很激动古文经学为了恢复纯儒学奋斗了两百多年为了重新构建儒家伦理也奋斗了两百多年现在终于等到机会了。他急邀请王剪、许靖、崔琰、淳于嘉等人到太学会晤商讨对策。
将作大匠赵戬、太史令马丰先后赶到丞相府。
关中马家是古文经学世家马融大师的地位极其崇高郑玄、卢植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马融大师反对谶纬之学反对注经繁琐当代古文经学的很多学术观点都是出自马融大师。
李玮详细解释了朝廷对经学的态度后对马丰说朝廷坚决支持今古文经学的融合这是朝廷当初选择新经为官学的主要原因。只有这样儒学才能展儒学才能帮助大汉中兴和推动社稷进步。“反谶纬反繁琐”的主要目的是推进今古文经学的融合更好更快地融合以便快推动儒学的展。
“但儒学向那个方向展如何确保儒家伦理的重新构建符合朝廷的利益符合大汉的利益符合百姓的利益?”
李玮伸手从案几上拿出一卷竹简缓缓打开霍然是赵岐大师的《孟子章句》。
赵戬和马丰恍然大悟。李玮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说到底还是为了改制。
本朝研治《孟子》的大儒前有杨雄著有《孟子注》后有程曾著有《孟子章句》赵岐著有《孟子章句》郑玄著有《孟子注》刘熙著有《孟子注》还有一个就是卢植大师的弟子高诱著写的《孟子章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赵岐大师的《孟子章句》。
赵岐老大人的《孟子章句》是自《孟子》成书以来本朝儒士第一次对《孟子》系统的整理和义理的串释。在赵岐老大人看来孟子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传承者是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代表。他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的学术思想而且有许多创造性的展是儒学通统中应时而生的一个关键性人物。
孟子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当然不是王充大师在《刺孟》中所批评的那些宿命观点而是《孟子》的“人本”或“民本”观念。
赵岐老大人在注解《孟子梁惠王》中着重提到了孟子的几个“人本”理念。
“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之道故以建篇方始也。”
“圣王之德与民同乐思及鸟兽则忻戴其上大平化兴。无道之君众怒神怒则国灭祖绝不得保守其所乐也。”
“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贸已裕穷则斯民集矣。”
“王者为政之道生民为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挺服强仁与不仁也。”
赵岐老大人对这些治国观念的重视无疑是基于自己对大汉陷入重重危机的深切感受是想借助《孟子》的治国理念唤醒儒士们对早期儒家“人本”思想的关注复兴这种有利于社稷和百姓的治国理念。
综观《孟子》的核心理念无疑就是“民贵君轻”提倡“王道”主张“仁政”。而这正是当前的大汉所迫切需要的。
本朝国策一直建立于儒家的经理道德之上李玮此刻提出纯儒学重建儒家伦理很显然就是为了推行新政完成改制确保大汉中兴的成功和社稷的长治久安而重建儒家伦理的方向无疑就是《孟子》的“民本”理念。
李玮伸手拍了拍案几上的《孟子章句》郑重说道:“我需要你们的帮助以确保儒家伦理的构建方向符合大汉的利益。”
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一前一后走进了丞相府。
“大将军到了河西吗?”李玮把两人请进书房笑着问道。
张燕抬头看了看他。“你身体好些了?”
“太累就歇几天。”徐荣关心地说道“你一旦躺倒朝廷基本上就瘫痪了。改制的事不要急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
李玮感激地笑笑摇摇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这么大一堆难道还撑不下去?”
“陛下和大将军已经到了武威马上就要到亦不剌山了。”张燕说道“大将军回信说北疆平叛的事可以拖到七月就是大漠雨季结束之后。这段时间他先让阎柔将军带着军队赶到河套一带会合大单于刘豹、右贤王刘冥然后陈兵于云中威胁扶罗韩。”
“陛下呢?他是和阎柔将军一起到云中吗?”李玮问道。
“大将军说他打算带着陛下到张掖、酒泉一带转转让他看看玉门关、阳关让他知道西域在哪。”徐荣笑道“看样子将来大将军有意让陛下亲自率军收复西域打到葱岭了。”
“没钱打什么?”李玮没好气地说道“他和陛下游山玩水把我们丢在京城受罪哪有半点兄弟之情?”
徐荣和张燕失声而笑。
贾逵和温恢抱着书简走了进来分别递给了徐荣和张燕。这文卷是刚刚草拟的墨迹尚未干透。两人看完之后都有点疑惑。
“仲渊太学闹起来了无益于改制之策的商讨和制定。”徐荣说道“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根本问题是利益是利益分配。”张燕把竹简放到案几上“经学上的争论儒家伦理的重建并不能让他们从中受益。”
“对两位大人说得对。”李玮笑道“但经学各派为了从这场争论中受益肯定要做出策略上的调整尽可能让自己的治国理念迅融入到国策中去并从中受益。”
“现在呢?”徐荣把书简卷起来举到了李玮面前“现在我们等着经学争论的结果?”
“对朝廷有原则对官学对经学对儒学伦理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相信这场辩论很快就会有结果。”李玮非常肯定地说道“但为了节省时间朝廷需要做出一些姿态。”
张燕笑了起来“好听你的我们明天都到太学去。”接着他看看徐荣“仲渊请我们来当然不会是为了邀请我们你看……”
徐荣皱皱眉“长公主亲临太学安全上的事……”
“我保证。”张燕笑道“我亲自负责殿下的安全。”
三月二十六长安太学。
在朝廷的推波助澜下太学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经学辩论。
今、古文经学两派先举起了“反谶纬反繁琐”的大旗但新经一派没有正面应招而是虚晃一枪把辩论方向引到了《周礼》上挑起了今、古文经学两派的内讧。马丰和赵戬马上抛出了《孟子章句》经学辩论的主题随即由儒家伦理转到了“纯儒学”上。
四月初七经学辩论的规模越来越大各地儒士在老师、同窗、朋友的召唤下日夜兼程赶到长安。
征西将军钟繇也急奏朝廷请求返京参加这场经学盛事。长公主准奏钟繇带着数十名颖川大儒、名士飞进京。
此刻朝廷起的麒麟殿议政已经搁置朝中大臣们大都被卷进了这场无休无止地经学辩议之中。
李玮有些焦头烂额了。
四月十二日骠骑将军鲜于辅急奏朝廷乌丸人能臣氐和修武卢合兵一处攻打白鹿王鹿破风。鹿破风向鲜于辅和白山大单于楼麓求援。鲜于辅急调鲜于银、柯比熊、射虎、射缨彤等人率两万铁骑进入上谷郡楼麓也出兵相助。
能臣氐、修武卢随即向扶罗韩、射隆求援。鲜卑人以此为借口率军越过长城杀进了上谷郡。现双方对峙于治水(即桑干河)南北两岸暂时还处于调停阶段。
鲜于辅说如果北征大军迟迟不能到达大漠大战估计将很快爆恳求朝廷给个准确答复以便我决定是否即刻动攻击。
大司马徐荣急告鲜于辅朝廷改制之事尚未解决目前不宜进行决战。请设法拖延战事的爆适当时候可以满足鲜卑人的一些要求。
四月十五日太傅杨彪、御史大大荀攸、廷尉卿陈群、大鸿胪袁耀、太常丞袁涣、征西将军钟繇、老臣杨奇、刘和、司马防、赵温等人聚在一起商议应对之策。
经过半个多月的辩议今文经学一派遭到了重创现在经学的辩议主要是古文经学一派和新经一派的争论其实也就是古文经学内部的辩论把今文经学一派彻底踢出去了。这是辩经之前今文经学一派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事。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今文经学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竟然败落到如此地步。
如果不是很多今文经学大儒都是兼学今古文经估计现在太学里都看不到今文经学一派的儒士了。
哀叹之余要即刻想出对策以便救助研习今文经学的门生弟子和儒士们。
今文经学是大家的饭碗现在今文经学败落到如此地步饭碗也就砸了。经学争来争去说到底就是饭碗之争就是生存之争。
如何生存?马上改学新经?那也要一个过程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今文经学讲究师法、家法几百年了这个观念在门生弟子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叫他们突然丢掉学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今文经怎么可能?没有一代人、两代人没有几十年的时间今文经学的儒士们很难改变观念。
过去北疆人一直打击其它派系比如关洛士人就曾经很长时间得不到入仕的机会但那个时候主要是派系之争。自从新经成为官学后研习今文经学的儒士们当其冲算是彻底丢掉了饭碗这导致很多儒士迫于生计不得不改学新经。但忠诚于今文经学的儒士还是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很多人如今一贫如洗即使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也只能抱着竹简长吁短叹无法一展抱负。
“我们即刻拟定一个选拔制度代替朝廷现在实施的察举和乡评选拔制度。”杨彪说道“这个新制度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以才能、道德为主而不是以学习什么经学为主。新选拔制度的原则是唯才是举这完全符合朝廷选拔人才的原则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尽可能让今文经学的儒士们能够得到入仕的机会。现在朝廷的改制之策还没有最后议定只要朝廷答应修改选拔制度我们就让步同意朝廷制定的一系列改制之策。”
众人眼前一亮思路顿开。
“朝廷是支持新经的只要新经大力改革尽快从经文中把谶纬拿掉古文经学一派还是输所以他们肯定也支持选拔制度的修改。”老臣刘和高兴地说道“只是怎样改呢?把察举制度推翻了?”
“不用推翻推翻重制矛盾更大还是尽力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问题以断绝北疆人和新经儒士对选拔的控制和操纵。”荀攸摇手说道“把选拔权一分为三丞相府负责儒士品第的评定。尚书台负责监督和调节。中书监负责依状授官。各地具体负责乡评的官员也改由朝廷委派。这样通过各官署之间的制衡将选举权完全收归朝廷而皇权也能因此得到最有力的维护一举多得。”
“扩大选拔对象人才选拔的机会应该均等有才能的庶民也可以入仕为官嘛。”钟繇说道“如果朝廷和各地乡评能对所有儒士进行品评真正做到唯才、唯德是举那么此策完全可以去除察举制的弊端对大汉中兴极为有利。”
众人连续讨论了一天一夜然后由陈群、袁涣拟制了新的选拔制度并征求多方意见。
四月二十日以太傅杨彪为的十一名大臣联名上奏要求修改选拔制度并呈递了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的奏章。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五十节
这份奏章此刻出现目的很明显门阀富豪们打算缓解与朝廷的矛盾向朝廷的改制之策做出妥协。
长公主急召丞相李玮、大司马徐荣、太尉张燕、尚书令田畴、中书监刘放议事。
“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对儒士也就是官吏候补人进行的一种品评通过对儒士的家世、才能、道德等方面的考察评定其人是否有资格入仕是儒士入仕的资格评定。
专职品评人物的官员就是“中正”中正综合考察了儒士的才能、道德等方面后把儒士分为九品。这个九品分类直接来源于班固大师的《汉书古今人表》不过稍稍作了一些改动而已。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评议结果上交丞相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自然就高升迁也较快而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很低升迁也就很慢了。中正评议人物三年调整一次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这种选拔制度类似于地方品评、乡里清议。地方名士的品评由来已久过去最有名的就是许劭、许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评”。
九品中正制和这种地方品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主持品评的不再是地方大儒名士而是朝廷的官员这样原来的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就被纳入了朝廷选举的范畴。原来由地方大儒名士控制的地方品评和乡论转为由朝廷直接控制了这种原由私家控制的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随即取得了合法地位大儒名士们和朝廷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得到了缓和。
李玮看完奏章全文后了半天呆。
他没有想到大儒名士们会来这一招。修改选拔制度可谓釜底抽薪啊。十几年来朝廷新政的推广和实施完全靠官吏靠官吏对朝廷的忠诚和对新政的支持。官吏如果对新政进行抵触和消极对待新政推广的难度随即骤然增大更有半途而废甚至失败的危险。
当初北疆力推古文经学勤王成功朝廷重建后又以新经为官学所有官吏几乎都是研习古文经学和新经的儒士还有一部分是武人。如果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那么研习今文经学的儒士将大量入任治国理念和利益权势等等矛盾将更加剧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朝廷新政的推广和实施。
“察举制的弊端难道已经严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吗?”长公主皱眉问道“新政实施后我们在察举制之外大力推行乡评已经弥补了官吏选拔的不足为什么还要改?”
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相视苦笑。
“殿下之所以要改是因为官学。”田畴解释道“本朝的察举选拔有两个标准一是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以儒取士;二是取士要考察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殿下这个儒家可不是泛指各个经学派系而是特指官学。过去官学是今文经学现在官学是新经。也就是说现在只有研习新经的儒士才有入仕的最基本资格。过去官学是今文经学的时候很多研习古文经学的儒士为了出仕只好兼采今古文经学这也是古文经学儒士普遍师从两家大儒学习轻视师法、家法的重要原因。”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唯才是举’不管你是研习哪一派经学的儒士不管你是研习琴棋书画的逸民还是研习医学的庶民只要你有才能不问出身一律都有被品评的资格。另外它品评的内容也很少主要是家世、才能和道德而重点是才能。”
“至于考察家世其实也是为了选才。本朝历经二十多年战乱在战乱中能够保存下来的高门其所保留的经纶非常丰富他们的子弟更容易学到本事所以才有考察家世这一项。当然了这种选拔考察时间久了同样会不可避免地重现察举制的弊端也就是门阀世族的门生弟子故吏将遍及朝堂权势之争将愈演愈烈。”
长公主明白了。
今文经学作为官学前前后后大约三百多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研习今文经学的世家和儒士太多了他们的人数和研习古文经学、新经的儒士们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儒士废寝忘食、勤奋研习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生存为了入仕为了能光宗耀祖?断了这些儒士的生路把这些儒士拒之于朝堂之外显然不合时宜是错误的选拔制度必须要改。
“奏章中说之所以要修改选拔制度是因为察举制**不堪弊端太大无益于大汉的中兴。”徐荣指着奏章说道“他们还说二十多年的战乱导致人口剧减各地儒士大量侨寓他乡察举制也已不再适用。所以考虑到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的优点和传统考虑到人口减少和儒士侨寓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这样既有利于纠正本朝选拔人才标准的缺陷重建公平公正大量选拔人才又有利于纠正门阀世族和大儒名士对人才评定及官吏选拔的操纵和控制因为它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徐荣连连摇头“什么问题?还不是夺走了他们的饭碗?我看这事要慎重考虑不能仓促做出决定以免贻祸后世。本朝察举制走到今天已经弊端层生难道九品中正制就不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州、郡设中正这位中正是什么人?按照这个制度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而且多由现任朝廷大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换句话说就是大儒名士而且还是各州郡的大儒名士。这样一来私家操纵的乡评变成了朝廷主持的品第而这样的朝廷的品第显然不会危害到门阀世族的私利。朝廷看上去是控制了选拔但其实是门阀世族控制了选拔。”
“朝廷和门阀世族在选拔这个问题上的矛盾虽然因此大大缓和了但结果是什么?看看察举制的弊端就知道了。门阀世族操纵和控制选拔必定徇私枉法扰乱吏治。而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显然是重家世轻才德堵塞了任用贤才的道路。以我看此制由门阀世族而起对他们大大有利将来此制肯定能巩固门阀世族的特权对大汉的长治久安极为不利。”
众人沉默不语气氛凝重。
“我认为此制可行尤其是现在对朝廷选拔人才很有利对朝廷推行改制有利对朝廷稳定社稷也非常有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制不但可以一扫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而且还能对大汉中兴大业有极大地推动作用。”李玮突然站了起来挥手说道“此制可行。”
长公主、徐荣、张燕等人齐齐望着他神情诧异。
“仲渊你可要考虑清楚了这可不是暂时的妥协而是大汉的长治久安。”张燕郑重地说道。
“这个制度的选才标准是唯才是举符合朝廷的原则仅此一点就比察举制优越。”李玮说道“由于朝廷以才能道德取士不论门第出身不论高低贵贱所以读经就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径了。这将大大促进除了儒学外其它学派的展比如书学、医学等等这非常有利于国力的提高。”
“选拔制度的确要改由于人口剧减和儒士侨寓他乡目前察举制的实施的确有很大困难。这几年我们选拔人才主要靠乡评举荐和从大学堂征辟诸生直接入仕。但随着收复的州郡越来越多官吏已经严重不足。关中大战结束后朝廷因为缺少官吏不得不向关洛士人低头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但我们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正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李玮笑道“看样子这次经学大辩议朝廷的收获还是非常大啊。”
“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乡评不过一个是朝廷的乡评一个是地方私家的乡评而已。通过这个制度把地方私家的乡评转化为朝廷的乡评这是个创举。先它缓和了我们和地方大儒名士的矛盾其次朝廷完全控制了选拔权剥夺了地方乡评对朝廷选拔权的威胁其三它打击了大儒名士的清议有利于社稷的稳定。大家还记得许劭、许靖两位大人早年主持的月旦评吧这个月旦评不仅仅品评儒士还评论时事抨击朝政它的权威性一度对天子和朝廷的威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朝廷不需要月旦评朝廷更不希望天下各地的儒士们聚在一起议论朝政影响朝廷的决策损害天子和朝廷的威仪所以各地乡评对于朝廷来说弊大于利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这个九品中正制。”
李玮的这句话提醒了长公主和徐荣等人。
当年因为党锢乡评成风对社稷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朝廷不得不出面干涉甚至下旨取缔了天下所有的乡评。现在大汉中兴初期朝廷需要各地大儒名士们举荐人才所以乡评早已蔚然成风其中蕴含的隐患非常大。
“殿下诸位大人……”李玮拿起了案几上的奏章继续说道“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是举荐人才是给朝廷挑选人才。无论你被中正大员品评为几品你都不过是拥有了入仕为官的资格而已它不过是选拔制度的一部分它只拥有选拔权的一部分。察举制则不是这样凡被举孝廉、举茂才(其对象是在任官吏)的儒士就算正式进入仕途了做官了。”
“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种考察人才的制度。中正大员对儒士予以品评后其品状是朝廷授官的主要依据它并不直接官人任命权归朝廷。儒士经品评后仍需要经过各种仕途方能为官从目前来看这包括直接入仕察举秀孝州郡县佐吏积功升迁入仕太学诸生考试入仕公府掾属升迁入仕等等。由此可见中正并非仕途。”
“朝廷如果实施了九品中正制那么朝廷每个官员的职位都要规定任职者的人才品级资格就是官品。任何人要想做官都要有资品否则就没有入仕的资格。但从目前朝廷的选拔制度来看资品的获得仅靠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品评一种显然是不够的也无法满足朝廷对人才的需要。”
“我们还可以继续实施察举制举茂才举孝廉举贤良方正。这些人的优劣评判及其资品授予并不是由中正作出而是由主持察举的各级官府决定。”
“试经制度实行几百年了。效果很好不能废弃。太学诸生各地大学堂诸生都可以通过试经的途径而获得入仕所需的资品。”
“还有赐官。由于官员职位本身已标明了官品那么这位儒士只要获得了赐官他也就同时获得了担任该项官职所需要的资品因官而得品这也是可以的嘛。”
“另外就是赐爵与袭爵。爵位与官位一样也被赋予了品级有爵者即有资品既然有资品了当然也就可以入仕了。”
李玮的这番话转眼就打消了众人的担忧。
大儒名士们想通过九品中正制继续保持入仕之路而李玮见招拆招把九品中正制纳入考察人才的制度用其优点压制其弊端依旧牢牢控制了官吏选拔。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大儒名士们的要求又没有损害既得利盖者的权益可谓一举两得。
长公主和众人的心情好转了李玮的脸色却陡然一变。
“刚才大司马说了很多也说得很对他的担忧非常有道理。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李玮说道“关键在于朝廷选拔权力的监督和制衡在于负责选拔官吏的清廉。也就是说对中正大员的监督非常重要。”
“中正之职在于品第儒士中正的品第乃是儒士入仕的前提条件。儒士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入仕都必须经过中正的评定以获得品第否则就没有资格入仕。那么朝廷如何确保中正大员的清廉和公正?”李玮拿起了案几上的奏章“品评。”
“修改选拔制度不仅仅要修改如何选拔人才更需要修改如何监督在职官吏。”李玮神态坚决地说道“朝廷不但要品评选拔官员更要品评所有的在职官员。三年品评一次资品降级的官品也降级。”
“中正大员品评儒士天子和上公大臣品评各级官吏一级品评一级资品不够的该降职的降职该惩罚的惩罚互相监督和制约。”
“丞相大人的意思是全面修改选拔制?”长公主吃惊地问道。
“对全面修改。”李玮说道“新的选拔制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在职官员进行品评一个是对官吏的候补人进行品评。九品中正制仅仅考察人才无法代替察举制。考虑到修改选拔制度是由太傅大人和陈群、袁涣等诸位大人共同起的我看这新的选拔制度就叫九品官人法吧。”
徐荣和几位大臣互相看看鼓掌而贺。
四月二十一长公主召集公卿大臣共议文武大臣们一致同意修改选拔制度并推举陈群、袁涣、田畴等十几位大臣拟制“九品官人法”。
朝廷和大儒名士们的矛盾因此得以缓解改制之策重新再议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古文经学和新经的争论却因为郑玄大师的病倒而再度掀起了**。
郑玄大师年纪太大了在长达一个月的辩议中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
新经学派怒不可遏向古文经学一派起了猛烈反击。
长公主天天去探视郑玄大师并请宫内医匠数次会诊极力挽救郑玄大师的生命。
丞相李玮、大司马徐荣也数次亲临太学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把这场逐渐失控的辩议解散了但他们被愤怒的大儒诸生们赶了出来。李玮甚至遭到了墨汁的“攻击”陷入了人海城门校尉何林动用了两百卫士才把他“抢”了出来。
四月二十八郑玄大师昏迷不醒。
新经学派的儒生们情绪失控。在当天的辩议上竹简象雨点一般砸向了太史令马丰和其它七位大儒。马丰头破血流其它七人也受了伤。郗虑本想劝阻儒生们但遭受了池鱼之灾也被打伤了。
大司马徐荣急召太尉张燕、右卫将军光禄勋赵云、后将军卫尉杨凤、左将军颜良、右将军文丑商议京都戍防一事。郑玄大师的时间不多了他一旦逝去儒士们极有可能控制不住情绪做出一些过激之事。
“安全起见还是乘夜包围太学强行驱散诸生儒士。”杨凤冷笑道“如果任由形势展下去京都必有一场暴乱。现在太学里聚集了几万人一旦闹起来肯定要死人。”
“先把长公主送走。”颜良担忧地说道“长公主的安全最重要。”
“殿下拒绝离开。”赵云苦笑道“我们劝了好几次了但殿下不听。她说要亲自主持大师的丧礼。”
徐荣和众人商量了很久无计可施只好先调动南军把皇宫和官署保护起来。
四月三十新经学派的儒士们高喊着为大师报仇四下围攻今文经学派的儒生。
右将军文丑、城门校尉何林带着五百卫士冲进太学阻止了冲突。太缚杨彪、大司马徐荣随后赶到太学安抚诸生。今文经学派的大儒、名士和儒生们在太傅杨彪的劝说下退出了太学。
五月初一新经学派的儒士们又开始攻击古文经学派的儒生冲突开始升级。
右将军文丑和城门校尉何林带着五百卫士再度赶到太学但这次儒生们胆子大了。昨天卫士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助长了儒士们的气焰他们先是拿竹简墨计“攻击”卫士后来干脆扑上来打。
文丑大惊急令卫士们撤出太学任何人不准还手违令者杀无赦。
下午文丑孤身一人走进太学会见郑玄大师的弟子赵商、王基、公孙方请他们安抚儒生尽快劝说儒生们离开太学离开长安。
“这怎么可能?”赵商泪如雨下“大师马上就要撒手尘寰弟子们怎么可能会离去?”
“但现在大师的弟子们怒气冲天认为大师病危都是今古文经学派的责任。”文丑苦口婆心地劝道“这样会出事的要死人的。”
赵商三人悲痛欲绝拒绝离开。的确这时候没有一个弟子会离开他们都在盼望着大师能好起来。
文丑又去劝许劭。
古文经学的儒生们历经两百年的奋斗最后却为刚刚兴起的新经做了“嫁衣棠”试问哪一个弟子不是愤懑不平?哪一个弟子不是义愤填膺?
“长安太学是大师一手重建的你的弟子有数千之众你应该劝劝他们叫他们尽快离开。”文丑哭丧着脸说道“我也是大师的弟子我不希望他们出事我更不希望大师的心血毁于一旦请大师务必……”
“我可以离开太学但他们愿意吗?”许劭无奈地说道“我的弟子不走我怎么能走?”
文丑匆匆赶到大司马府禀报徐荣太学要出事长安要出事赶快想办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徐荣急召辅弼大臣相商但众人均是一筹莫展。
“老大人当年董卓在洛阳诛杀儒生的事你曾亲眼目睹难道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杨彪苦笑“我有什么办法?除非康成兄(郑玄)立即好起来否则……”
杨凤再次要求动用南军把儒生赶出太学赶出长安但立即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否决。
五月初二郑玄大师病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