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争龙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十一章:一征(2/2)
寇?这可是活捉隋寇皇帝,进军中原的良机,岂能就此止步!”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高丽左军都督崔乾佑不在多说,挥手斥退传令官,立马催兵急进,一心想捉到大隋天子。

    的确,隋军三十五大军崩溃之下,几人能当高丽大军锋芒?

    又连续奔袭数百里,击溃卢河镇外围的隋兵后,终于惊动了隋兵斥候,这才有了探马飞报高丽大军杀到的军情。

    古代大军作战,本就信息滞后,打起仗来,临阵决断也是极为重要。

    普通士卒进还是退,都在将军的号令下,一般来说,每有名将出世之际,伴随着大胜仗则跟着的士卒也会获得大量战利品。

    作为普通士卒,若是倒逼跟了个无能之将,除非云气好的不得了,不然的话,一上战场就会悲催的阵亡。

    因此才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说法。

    现在隋军遇上了一个有宏图而无军略的主帅天子杨广,乍闻数十万大军尽没,慌乱之下很快转为惊恐。

    毕竟,他根源上是个太平天子,即位以后开运河,理朝政,征辽东,生杀予夺固然威压四方,但并未真正经历过残酷的战场。

    “骁果禁军统领独孤远护驾,行营撤回幽州!”面对乱糟糟的大堂,若是不早做决断,高丽军到来后就遭了。

    可决断是得快,但这策略又大错。

    大军尽则容易,撤退难。这深浅的分寸把握,实是半点都差错不得。 许多名将,都是在撤退中军队崩溃,被追兵所杀。随行朝臣更是惴惴不安。

    “呜呜呜”号角若狼嚎长鸣

    ,接着便是旌旗蔽日,大军纵横,高丽追兵很快杀到。

    马刀雪亮,长矛森寒,银甲长河涌至,仿佛是雪崩一样朝着隋军碾压而来。

    卢河镇很快就变得火光冲天,伤亡者的惨叫,宫女的哀嚎,血气很快将空气染得腥臭扑鼻,继而向四周弥漫。

    “蛮子可恶,快走,快走!”许多大臣脸上露出惧意,连天子都逃跑了,他们还抵挡什么?

    “哈哈哈!” 崔乾佑一击得手,大军势如破竹,得意非凡,隋人果然像书中说得两脚羊一般懦弱。一路杀伐,一路肆虐,最后的精锐骁果禁军撤离后,大营混乱,自不细说。

    卢河烧为锦绣灰,白甲踏尽公卿骨。

    高丽军大暴行,终于激起了汉家儿郎的心头热血!有一种人生来便具有傲骨,能挽狂澜于既倒。

    乱世出英雄,男儿当暴戾!

    幽州府燕山卫郎将罗艺,狠狠的吐了口唾沫,要是这大军由他来指挥,怎会让高丽蛮贼猖狂?大军崩溃之下,就要拨马退走。

    “且慢,不能走!”一个书生突然闪身上前,大喝中拉住了他的马缰。

    罗艺愕然视之,乃是新进来幽州的士子温大临,想不到竟有如此胆魄。

    罗艺,字子延,荆州襄阳人。出身寒门,为人暴烈,靠着长枪大马,十八岁从军,三十余年来威震燕云边疆,外号白马将军。麾下燕云铁骑,上马能奔射,下马可阵战,乃是隋军中的精锐之师。

    “你不逃命,也不怕死?”罗艺居高临下,面色阴晴不定。

    温大临厉声斥责道:“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挽狂澜于既倒,摧敌锋于正锐,才是真将军!”

    罗艺大惭,他是南人,秉承湘胡霸蛮之气,又深受燕赵慷慨悲歌之风感染,想不到临危之时还不如个书生。

    “真将军!说得好,老夫纵横边疆三十载,未尝挫败,今日何惧高丽土贼?”罗艺定下心神,召集部众,下令道:“燕云铁骑,所吾冲阵破敌!”

    “破敌,破敌,破敌!”燕云铁骑,逆流而上,犹若中流砥柱,竖起了抵抗的大旗,同高丽军追兵厮杀在一处。

    “薛万彻愿从将军杀贼!”

    “薛万均愿从将军杀贼!”

    “薛万述愿从将军杀贼!”

    随后,逃亡大军中大名鼎鼎的薛氏三虎回身杀入,带起了更多的隋军将士奋起反击。

    咚!咚!咚!

    两军酣战之时,高丽军侧翼突然又有战鼓响起,乃是摆脱了追兵的右御卫虎贲军,在卫文升的带领下赶到战场。

    卫文升的五万大军还有近四万人完好,建制齐全,战斗力依旧充足。反倒是高丽军连番追击成了疲惫之师,再加上先被罗艺带兵阻击,又被卫文升从旁夹攻,很快就兵败如山倒。

    “撤!”崔乾佑大吼一声,不甘的在亲兵护卫下,仓皇逃命,这胜负转换之快让他难以接受。

    刚逃出二三里,前面就有个小将拦住去路,白马银枪气度非凡。

    “罗成在此,蛮贼受死!”话落,枪亦到。

    崔乾佑只觉咽喉一痛,就此失去了只觉。

    至此,大隋天子杨广第一次征高丽,丧师大约五十万,从卢河镇仓皇逃走,奔怀荒,至幽州,惊魂方定。

    后方忽然又有捷报传来,燕山卫兵马总管罗艺,冒死反击,大胜,斩高丽军五万蛮贼,削其主将崔乾佑首级。

    天子杨广使人点验后,大喜,召罗艺入城,大加赏赐,以彰其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