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申请三江……各位闲着没事多帮我点两下有票多送我两张……
********************
五十一回
吴三凤却非不懂道理之人一转念间便明白这个主事大人实在给自己留了一个大大面子辽东人本性豪爽开朗既然对方敬我一尺我自要敬对方一丈。当下跪了下来大声道:“三凤衷心敬服大人以后但凭大人教诲不敢违抗!”桓震哈哈大笑伸手把他拉起郑而重之地道:“武官上跪天地天子,下跪父母尊亲此外不跪旁人!”这话着实惊世骇俗之至吴三凤听在耳中便是一怔。
桓震也不去管他大声对校场上众人道:“还有谁要较量?”连喊三声并没一个答应想是那吴三凤既然真心依服诸生也不会再有疑议。这种结果却是他始料未及的。原以为至少也要费上一番力气才能搞定这个叛逆少年没成想竟然因为自己的失败叫他心甘情愿地俯帖耳真是匪夷所思。不过话说回来吴三凤的这种爽快个性却也叫他十分喜欢。不管怎么说自己初来乍到总算是在这里站稳脚跟了。
如今的桓震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给众匪架空权力无处着手的愣头小子了在耿如杞军中时间虽短却让他领会到了正规军编制训练的方法融合上一些明代军事家比如戚继光的著作以及后世解放军的训练手段倒也给他创造出一套“桓氏训练法”来只不过没有什么正式名字罢了。
明代的武学规章条例称作《武学事例》虽然不曾规定管理武学的主事可以直接干预武生的教育可是也没有哪里说过主事不能这么做。桓震钻定了这个空子反正背后有魏忠贤给自己撑腰料想也没有哪个都御史老爷闲着没事干来参他一个小小的主事。已有定员的教官、学生编制自然是不能乱改的但是大明《武学事例》却也没说武生训练的时候不能分成小队于是从次日开始所有武生就被分成了二十五人一队每队照例有一个管队官。每个武生都被反复训诫要绝对服从自己的管队官而管队官则要服从本斋的斋长。原本五日一次的习演弓马被桓震自做主张地改成了隔日一次;好在年少孩子都是好动的骑马射箭又是颇好玩的玩意儿训练时间一旦增加武生们的弓马技术也在不断上升。只是火枪却没安排训练因为火药消耗是无法申请补给的。
练兵重在三练:练手力练足力练胆力。练习手力自然没有比引体向上更好的法子了好在器械并不难弄只要几根木头钉一钉便搞定了。练足力那就更加简单在小五台用过的跑山训法直接搬来便用只不过改作了跑校场而已。跑步时候足囊以沙渐渐增加那是戚继光已经记载过了的。这些都是日常每天要做的训练。
至于胆力却必须在实战中培养因此他又规定诸生中有愿意比较武艺的都可以向本斋斋长报告由斋长和主事本人一同作证当众比赛或弓箭马术或兵书韬略任其自择。挑战者每赢一次便可以从桓震那里得到一枝箭而每输一次则要在自己的箭中拿一枝给对方。有人积累满五十支箭桓震就会在所有武生的面前赠给他一把好刀。为了培养武生的集体作战意识也准许以小队为单位进行比试。凡是孩子总是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的这条规定一出立刻得到了武生的广泛欢迎一时间倒掀起了一阵比武夺箭的风潮以至于有些武生晚上回家的时候鼻青脸肿给父母盘问出来那些武官听说儿子同人比武争胜正是武将本色倒也十分高兴并不来找桓震的麻烦。
吴三凤自从那次以后再不提跟桓震分个高下之事反而帮着桓震管理起武生来俨然倒成了助理辅导员一类人物。几个训导教授虽然以为桓震此举颇为不合常规但见在他管理之下诸生非但武艺较前大有进步并且讲经书兵书的文事课也渐渐认真听了起来心中隐隐觉得这个荒唐主事似乎也是不错的。
[——笔者注: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