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这个传说中的新式点心,据说议事会的几个大老吃了之后赞不绝口,消息灵通人士说这蛋挞是一位曾经在葡人家庭当过厨子的大师傅花费数年时间研制出来的。
在这排队长龙中,当然有一些高建修找来的托了,华人、葡人都有,但也有一些确实是慕名而来的葡人家仆,毕竟议事会的人说这东西十分不错,所以一些葡人绅士就派仆人来买几个回家尝尝。
在前世见过无数营销案例的高建修,自然对葡式蛋挞的开张销售,也是有计划的。在前世,新店开张,自然要有托在门店前排队,以吸引人气。在某些城市里,一些无所事事的老头老太,见到某个门店前有排队,就断定这家门店的东西要么是质量好,要么就是便宜,所以也去排队。如果开张第一天没有排队的,你产品质量再好,也很难打开销路。
而高建修多少知道点营销之道。先是利用澳门最上层的议事会代表的口,向上层澳门人传达一个新产品的信息,等于在澳门上层人士中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免费广告。但光有上层人士的口传也不保险,要是他们因为粮食问题对自己不满,不替自己的蛋挞捧场也是可能的。
所以,高建修就派人到澳门去散布消息,把议事会品尝称赞蛋挞的事情到处宣扬,为这个新产品制造舆论。这样,议事会就算是想抵制葡式蛋挞,也是有口莫辩。
经过几天舆论宣传,澳门不少人对葡式蛋挞翘等待,可蛋挞还是没有出现在澳门。直到十天后的三月二十,蛋挞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一招,高建修是学习当年金利来的策略。金利来老板在媒体上宣传了半年,才把产品推入市场,结果大卖,他的营销策略成了一个经典案例。
果然,虽然价格不菲,但是第一天两千只蛋挞一售而空。很多没有买到蛋挞的人垂头丧气,毕竟大家疯传这东西好,到了晚上,从买到蛋挞的人家那里得到反馈,味道确实不错。
于是,到了第二天早上,蛋挞店前还是排起了长队。
“东家,没有想到这蛋挞如此畅销啊。那两千只蛋挞,不到半个时辰就被销售一空啊。只是没有想到,买蛋挞最积极的不是葡人,而是那些在澳门有产业的中国老板,他们买的比谁都多。”李唐宋感叹道。
“这是自然。这些中国老板,在澳门有店铺,有资格住在澳门。虽然他们也是富人,家产不一定比葡人少,但是,他们没什么政治地位,澳门的大小事务,除了守澳官外,就是葡人自己做主。你说这些老板嘛,是大明的人,不但要遵守大明的律法,可是因为住在澳门,还要遵守澳门葡人的自治条例,两头受气。所以,他们想要提高地位,就是要融入葡人圈子里。你看,最近葡人与这些华人商人通婚的多了不少。现在,我的蛋挞名叫葡式蛋挞,他们当然得捧场了,仿佛只有吃了葡式蛋挞,才能显示自己先算半个葡人。”
高建修一开始也没有想到澳门华商会对葡式蛋挞这么追捧,面对李唐宋的疑问,做了如此的解释,倒也能自圆其说。不过李唐宋听了这番高论,十分的佩服,觉得高建修说得一点没错。
“依我看,咱们明天可以做五六千只蛋挞,都可以卖光。那可是三百两的流水啊。东家,你以前在西洋的时候,是不是个成功的商人啊?怎么对做生意如此精通呢?”
“从明天开始,每天只卖三千只蛋挞,多了不卖。”高建修反对多卖。
“这是为什么?明明可以多卖的,为什么有银子不赚?”李唐宋不解道。
“其实,这几天,人们要买蛋挞,有不少就是图个新鲜,并不是非买不可的。这股新鲜劲,马上就要过去。据我估算,以后澳门葡人和华人,一天能吸纳蛋挞的容量,也就三千只左右,多了也卖不完。如果我们加大供应量,就有可能卖不完。要多卖,那就要降价。但如果降价了,这东西就不算高档货,路边的苦力都能买得起,那咱们也没什么赚头的。我的目标,就是要赚富人的钱,穷人的钱不好赚,也没什么意思。只要我们每天卖三千只,把那些葡人和华商客户稳定住,形成一个吃蛋挞的习惯,这东西还是高档货,价格也不必降了。”高建修打定主意,走精品路线。
“东家高明,在下佩服。”李唐宋由衷赞叹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