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来上学呢。”赵松林自豪的介绍道。其实,在香港的学校,主要凡伽,孩子蒙识字。在大屿山的学校。那才是高建修看重心口学校和专业技术学校。这香港的学堂,不过是高建修装点门面,但是即使这样,也让赵老夫子乐在其中。毕竟为人师,而且是为这么多人的师,是件有面子的事。
“嗯,现在这学堂都有多少学生啊?又有多少先生呢?”李玉莲当然要知道高建修的产业,对这个学堂也要摸清楚情况。
“回夫人,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学生在香港岛求学,算上老朽,先生也有七个了。当然,在大屿山的学校,学生和先生更多赵老夫人自豪的回答道。不过一涉及到大吗山的学校,赵老夫子的表情就不那么自然了,虽然自己名义上还是学校的学正。
“夫子真是折杀玉莲了。您是老爷的先生,又是岛上最德高望重的长者,叫我玉莲就行了,切不可称玉莲为夫人。现在香港竟然有这么多小孩蒙?新安县到这里还读书的都是些什么人的小孩啊?”李玉莲在客气完之后,对新安县小孩来自己学校上学感到很惊奇。
“夫人客气了。由于老朽以前在私垫方面还有那么一点小成绩再在这香港岛上捣鼓出了点名声,免费教授儿童识字蒙。新安县一些富裕农民或者小地主小商人,也就动了心思,问能不能把子弟送来读书。在请示过高大人之后,他还同意了。还特地盖了几间宿舍,让那些从新安县来蒙识字的小孩住宿,还请了几个老妈子帮他们打扫屋子,伺候生活。这些小孩,学五天后,再由学校摆渡把他们送到新安县对岸,由家长把他们接回去过两天,然后在两天后在原地接他们回来。现在不光新安县,附近的县家有余资的人家都送小孩来上学了。到了夏天,估计该有近四百学生了。”赵松林在解释的时候,顺便替自己吹嘘了一下。
其实,吸引新安县那些略有家财的小商人小地主富裕农民的是,自己小孩到香港学堂上学,不需要学费,只要一点伙食费就行了。更为重要的是,高建修放出话来了,在自己学堂里读四五年书,就可以进入自己在建的专门学校学习技术三年,三年毕业之后,保管进入市舶司或者其他好地方当差,每月最起码一两银子的净收入。高建修深知人才是培养出来的,现在育人,十年后就可以收到成效。到时候,自己就有一批懂技术、懂科学,为自己造枪造炮造船改进各种技术的人才了,可以促进工业的展了,可以在十七世纪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欧洲一起进入工业时代。李玉莲没有想到高建修如此重视教育,这让自己对他舌目相看。毕竟高建修海外归来,不通文采。而且,根据这么多天的接触,高建修对读书人还有成见,整天痛骂东林党和复社,说东林党只会内斗,对国事一窍不通,而复社的那些公子们完全是草包,只懂得吟诗作。一说起读书人,都是一脸鄙夷。可是他竟然在香港无声无息的办起了免费学校,真心育人。以前自己听说他办学校,还以为他是为了名声敷衍了事而已。
“辛苦老夫子了,这么多学生,还有一些学生的吃喝拉撒,都要你管。对了,现在咱家里,李总管都不管这些用钱的事情。这学校的费用问题,赵老夫子可以直接找我。只要是为了孩子,我夫妻二人不计较花钱的李玉莲突然说道。毕竟李本仁现在不能替高建修管理财务了,高建修的财务大权已经交接到自己手里了。
赵松林一惊,高府财务大权转移,不知道是祸是福。以前自己缺少经费,找李本仁去要钱的时候,并不是十分顺利。李本仁每次都说了,高大人现在要办的大事很多,要给士兵饷,要买炮买粮,经费紧张,已经没有余钱给你去办学校了。不过你赵老夫子也是一片赤诚,这样吧,我再想想办法。每次都要看李大总管的脸色,虽然最后自己都得到了需要的经费。但是赵松林对李本仁的印象极差。以后学校要经费,直接找夫人,似乎是个好事?因为夫人是佛山名门出身,书香门第,对教育事业应该比李本仁这个奸商积极。但是,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自己老去找夫人,也不是个事啊。
就在两人交流教育事业的时候,奶妈王妈急匆匆跑到学堂,告诉李玉莲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