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驸马,你说的可是真的?蒙古就再没犯过边?”
范景文和孟兆祥等几个文臣,在听说了蒙古人的事情后,都很好奇。
在散了军政两会后,特意去找巩永固了解情况。
蒙古犯边,这可是从开国以来,就一直让大明头疼的事情。
二百多年了,就从来没有消停过。
隆庆和议之后,是有一段比较长的蜜月期,但那是以开放马市为代价,一些脾气不好的大臣,私底下也觉得挺不爽的。
朝廷以七八倍的市场价格,收购蒙古进献的马匹,怎么看都挺窝囊的。
之前,在听说蒙古不断对边关的骚扰,越来越频繁的时候,许多大臣就准备商量着,进言重开马市,来获得边关的安宁。
不过……他们的辽宁皇帝,就是喜欢标新立异。
下了一个抓胡令,来应对蒙古的侵扰。
结果……似乎还真有效?
“最后一次收到边关被劫掠的塘报,还是一个多月前,最近是真的没有了。”巩永固就事论事,虽然他也不敢相信,圣上真的能靠着一张圣旨,不费一兵一卒的解决蒙古问题。
可是这样的计策,为何以前没人想的出呢?
并不是没人想的出,就算想出来了,也会嗤之以鼻。
陈亮谟脑子好使,又学识渊博,查古通今的来看待所谓的抓胡令会有哪些毒负作用
在圣上面前,有些话不敢说,但私底下,许多人都有着自我的思考。
“边关问题是解决了,但大明真的能永远消停了么?这抓胡令,虽是好计,只是……”陈良谟欲言又止。
“陈通司想说靡费过多吧,之前倪元璐倪尚书也提过,不过圣上似乎并不在意。”是的,抓胡令的前提就是有足够的银子来支撑。
或许大明以前有人想到此计,但以内阁那种的态度,不考虑缺德,考虑花钱太多,也不可能通过。
“并不只是银子的问题。”陈良谟摇了摇头。“人的问题。”
陈亮谟说道。“一是汉人的问题,而是蒙古人的问题。”
“长城以南,乃是我大明疆域,民多则国强,乃是上理。”
“这抓胡令一出,边关又不设防,汉人出关,百姓流失,岂不是有损社稷?”
陈良谟这么一说,似乎也挺有道理,自古以来,统治者们都尽可能的想把自己的臣民都锁在国土之内。
毕竟,出了国,既不用交粮,也不用纳税,纳税人少了,那绝对不是统治阶级乐于看到的。
如今抓胡令,虽然遏止了蒙古进边的趋势,但带来的就是大量的官民迈出国门。
在酸腐的思想下,大臣们都认为,这个政策对于大明的统治实在不利,在戕害者国体。
这也是为什么朱慈这种奏效的抓胡令,在以往是不可能被提出来,并且执行的主要原因。
“第二是蒙古人的问题,大量的蒙古人被抓到北京,如何去安置?”
“这个的话。”范景文抢着说道。“圣上已经把一部分蒙古精壮交给了老臣了,送到忠烈祠的工地上用作劳力,说起来,那些蒙古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