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作品赏析·(2/2)
抽烟、酗酒、打架、**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宋兆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