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云飞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一百五十五章、压力(2/2)


    毛玉福当晚没有走。有这样可以陪着部长公子的机会他那里会放过。通过观察,毛玉福明白了,王峰和李国藩早就熟悉,而且隐隐觉得凡事都是以李国藩为主。王峰就像是李国藩的小弟。这下,毛玉福心里就感到惊异不已了。晚上,毛玉福在李国藩和县里的领导们走后,悄悄拉着王峰和白保武去了西河市里。也不远,才五十公里,还都是二级路面,一会的功夫就到了。

    到市里当然是全套的玩法了。毛玉福的办公室主任是他的绝对心腹,他们在市里也有安全而固定的娱乐地点。这就对了两个公子的脾气。

    夜宵的时候,毛玉福才知道白保武是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的公子。

    他心中暗叹:这李国藩到底是啥人啊!结交的朋友都是这个档次的人物。自己真是井底之蛙了。这还是李国藩给了面子,否则,咋下台的都不会知道。嗨!得罪什么人都不行啊!谁知道那块云彩能下雨!就是临泉这样一个边境省份的普通县城,虽然经济展确实令人瞩目,但年纪很轻的县委书记就会与这些衙内成为朋友,还隐隐在朋友圈子里占据主导地位,实在是不简单。

    上班后,要好好调查一下这个李国藩到底是哪路神仙。他绝对不会仅仅是市长助理、县委书记那么简单。后面还肯定会有不为自己所知的更深层的东西在里面。

    当然了,后半夜,毛玉福还是陪着王峰等人回到了栖凤山温泉别墅。他可不想在这件事情上让李国藩挑出什么毛病来。

    第二天,李国藩和丁晓、刘博等人十点多才过到这里来。当然,王峰等人昨晚和毛玉福走了的信息李国藩还是全都知道的。

    王峰白保武也没有在临泉多呆,第二天就带着毛玉福给买的纪念品乘机飞回了京城。

    接着,西河铁路分局和临泉县就修建西河至临泉铁路支线的事情开始了研究与磋商,并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时,临泉把达成的意见报到了市委市府。

    市里当然早就知道临泉的这个项目,给予的全都是支持的态度。

    于是,以西河铁路分局为主形成的报告,送交到滨江铁路局,之后又报到了铁道部。

    地方政府的公关工作也随之展开。

    一晃就是四个多月的时间。

    各路关卡都打通的差不多了,也算是一路绿灯吧!临泉县财政也有钱。为了这项工程能够落实,连请客带送礼先后也花进去四百多万。现在,铁道部和经贸委联合打的报告终于到了主管经济和项目建设的政治局常委、国务院第一副总理黄谷的案头。

    人都有好恶,有包容的胸怀不等于心无芥蒂,不计较不等于心中没有想法。

    黄谷和现在的老大华紫奇政见不一,已经在高层不是什么秘密。作为起自与沪上的资深政治家,他对华紫奇的施政方针颇有看法,也不向荣其行那样懂得进退之道。虽然无法同华紫奇对着干,但在常委会中,也是属于捣蛋那伙的。

    黄谷的追随者当然也不少。到了常委那个层次,就不是凡事唯老大的马是瞻。大家在各自分管的范围内,都有着最终决策权。在人事问题上,也都有着自己充分的建议权。而老大和主管人事的常委、书记处书记,对七大常委提出的人事安排都得有个平衡。这也就是每个常委都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的根本原因所在。

    华紫奇本届干完,还有一届可干。下一届很明显的,荣总理肯定得下。不管荣总理干了多少实事,但有一样,国企改革中,这位所谓的铁腕总理,在国企改革中使得极大量的人员下岗。这些人是共和国家底的创造者。当他们在荣总理的眼里变成负担时,就不计过去的贡献,而是以国企必须得改革,改革就得有牺牲为由,使国企大量破产。破产时,国企的掌权者又趁机弄了个沟满壕平,了大财,不少人趁机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企业,成为私企富豪。几十年积累的家底都拱手给了这些人。也包括一些其他的利益群体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国有资产也就是全民资产被私人大量侵占。从中渔利者,就是原来在国企中能够获得利益的那部分特权阶层。在改革中受苦受难的还是数千万普通国企员工。

    国有资产的流失加上毫不客气地把数千万人的饭碗给砸了,使得数千万人要么背井离乡到各地去打工,要么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还有的因病或者因贫走上了绝路。所以,荣总理这个专骂贪官是王八蛋的家伙,在这数千万流离失所的人眼里,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大王八蛋。他的公子不管都有本事和水平,毕竟还在光华国际投资中担任董事长兼总裁,每年的收入上千万。所以,老百姓对这个骂贪官的总理,心里的不信任已经到了极点。关心百姓者百姓恒爱戴之,把百姓当草芥者百姓恒抛弃之。这是不变的真理。下一届荣其行下台是必然的了。但黄谷是下是上还很难说。

    黄谷和华紫奇不睦,反映到关系上,自然对华系人员就有着反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比如,h省的国云飞书记,黄谷就看着不顺眼。涉及到h省的项目,如果是属于国家展计划外的,到了黄副总理这里,都会遇到障碍。临泉的这个支线铁路计划当然也不例外。

    方案和项目规划已经放在黄谷的案头,但被他压了下来。这一压就是一个多月,一点音信全无。

    不管李国藩他们如何着急,可总不能催副总理快点审批吧!而且,这个项目在黄副总理那里,只能算一个小小的投资项目,根本不是什么可以着急的事。

    没有信息,李国藩急啊!

    已经是秋天了,就要入冬。这个项目如果黄副总理批准,从立项到建成通车,至少也要二至三年的时间。可要是在国务院拖上几个月,或者最后干脆无法获得批准,那么。前期的这些工作就全都白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