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李白
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浪漫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艳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滛和,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编辑本段蜀道难阴铿
王尊奉汉朝,
灵关不惮遥。
高岷长有雪,
阴栈屡经烧。
轮摧九折路,
骑阻七星桥。
蜀道难如此,
功名讵可要。
《蜀道难》: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调名,内容多写蜀道的艰险。今存《蜀道难》诗除李白之外,尚有梁简文帝二首,刘孝威二首,阴铿一首,唐张文琮一首。
编辑本段解释:
王尊:汉朝涿郡人,字子赣。幼年丧父,为人牧羊,后以郡文学官为师,升为虢县令,又提拔为安定太守,捕东地方豪强张辅等,声威大振,不久再提拔为益州刺史。
灵关:剑阁附近灵官峡。近代有描写修宝成线《夜走灵官峡》。
九折路:即今四川荥经县西邛郲山,山路险阻回曲,须九折乃得上,故名九折路。相传,汉朝王阳为益州刺史的时候护送母亲灵枢路过此地,怕出意外,托病辞官。)王尊行至这里,听说前刺史王阳畏惧道路的险峻而不敢前进,乃大声吆喝驾马者说:“前进吧,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后人为纪念忠臣王尊,修建了一座“叱驭桥”。
王尊为官尊奉汉朝,
丝毫不惧怕灵官峡的险峻。
高高的岷山上终年积雪不化,
阴森的栈道多次被战火烧毁。
车轮在九转曲折的山路上被摧毁,
一行车骑在七星桥上受阻。
蜀道是如此的艰难险阻,
难道还去要什么功名吗?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阴铿)
阴铿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生卒年不详。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
请假
今天比较忙,虽然说不断更,但还是厚脸皮的断了,很不好意思。
以后会抽空每天尽量码一点,等这阵子忙完之后,再把这阵子欠的补上吧!
不发现每天收藏都有增一点,还是谢谢各位的支持!
晚点
今天晚点,暂时拖更,今晚努力码出来,虽然更的时候肯定过了凌晨了,但是算补上吧!
还有就是一邦的快递好差,又贵又慢,10几天的东西没收到,去查问还推脱,气死人家了……
恢复更新公告
《蜀歌》计在1号恢复更新!
抱歉呢,这个月食言断更。
确实是这阵子太忙了,没有时间码字。
这几天,已经在努力码存稿了,虽然不多,但也很努力了,谢谢断更后还记挂着本书的朋友!
蜀歌
朝别天子去,天涯寄意多。
但见如不见,比国毗故国。
挽风揽初颜,与子意成罄。
曦击掩云薄,暮杵御严霜。
谁言江湖弄,笑靥始如呵。
生死诺不碾,相对永婆娑!
第一章 蜀中遇
蜀道,骄阳烈日暴晒,栈道蜿蜒嶙峋,陡峭磅礴于山壁。栈道下,滔滔褒水长河,连绵天际。
嶙峋栈道上,极目而望,行人在长栈上显得如同蝼蚁一般渺小。
人往高行,自古皆然!
但在蜀道这般天然险峻的磅礴面前,若有不慎,便是葬身之险。一行人,武功都不弱,但此刻沉寂着的脸孔,双眼中肃穆着一般人所无的默契与隐忍。
柴武伸肘擦了擦额角处汗珠,不时回头关顾身后那个被将下背负在背上的少年,少年的头上,戴了一顶蒙纱斗笠,看不清楚颜面。
“少主,天险横堑,切莫张眼惊了心,很快便能入到蜀中,再忍耐些些吧。”柴武干涩的声音安慰着。
行于最前的,以及身后每一个身经百战的男儿,此刻都明白这柴武口中的少主的身份意味着什么,自然也明白他的安危意味着什么。
但也难怪柴武小心吩咐,栈道天险,就连孔武之人眺望一下,也不免心惊胆颤,何况那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趴伏在背的那少年,忍不住好奇心,“其实我并无碍……”
“少主身子薄弱,栈道艰险,不可儿戏!”柴武不知怎么的,却是听到了少年低沉的声音,严厉喝住了少年的这般念想。
少年有些委屈,但温润的性子,却终究还是听从了身前带领人之言,依旧闭着眼趴伏在这副魁梧的背上。
少年的身后,是他得随身侍童,但却没有一贯侍童该有的严谨,反倒是朝着在别人背上的少主送了一记白眼,幸而此时没有人看到他此时的大不敬,否则哪能这般轻松。
耳边,是江涛拍岸的豪壮!
漆黑的一切,却是阻止了少年一切的豪情想象。
骄阳暴晒,在烈日下,天堑横险,众人的性情都被栈下豪情磨得殆尽,有些焦渴难耐。
行走在最前面的柴武,忽地响起一记哨,这是他们一行人之间的暗号。柴武命令了众人停了下来。
在蜿蜒的栈道上,一行人如同猛虎般,禁猎着前方尽头蜿蜒处的山壁,深恐出什差错。
“怎么回事?”一直趴在背上的那少年,不禁好奇动问。
手下人只是摇着头,并无作答。
前方处,忽有清脆的声音,哼唱着不知名的曲调,遥遥而至。
“有歌声?……”
证明前方有人行来,柴武肃紧了神经,“狭路相逢,凶险未明,……”挥了挥手,示意身后众人安静,“声音有些奇怪,似乎前来得,只有一人……”此处天堑,当年修栈之时,栈道转圜之下,只能容忍得下一人通过,“如此相对而来,分明有意相碰头,来人是敌是友还不一定,大家须护紧少主!”
“……朝别天子去,天涯寄意多。但见如不见,比国毗故国。”
稚嫩的童声传入紧绷的神经中,一抹淡绿的身影在转折时,映入众人眼帘。
“来者之中,可有萧姓之人?”清脆的声音,在众人戒备之下,笑靥如花。
一十来岁少女,手中握着一枝桃花,此地荒芜,也不知是怎得而来。桃花艳艳,在少女的笑靥下,暂失了几分颜色。
“家主,……姓萧……”柴武小心答道,精细双目,戒备的打量着来者少女。
少女满意的点了点头,朝着柴武他们渐进几步,算是自我介绍,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我叫苏沐,你们可以叫我沐儿。”
一听到少女的名字,柴武随即释怀,脸上却露出了不自然的神情,就连看着苏沐儿的眼光,也多了些许异样。
淡绿罗裙在狂风的吹作下,翩然而起。苏沐儿却是无意的耸了耸肩,指着柴武,“沿褒河行经马道驿,便近褒城。我娘说了,‘栈险无香茶,褒城迎故人’!”
“多谢指路!”柴武松了松紧绷的神经,随即怔了怔,语气转为温和,“你娘,可还好?”
“好,好,当然好!”苏沐儿一连说了三个好,咯咯直笑,蹦跳着在前方带路,丝毫没有预见到身后柴武的脸色深沉,径自在前面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你都不知道,我娘在蜀中,可是出了名的霸王娘子,谁敢对她不好啊!对了,你们到蜀中后,可别跟我娘说我说她是霸王娘子啊,不然,哈哈哈,她不气死才怪……“
…………
夜,沉沉!
经过栈道惊险,终于进到褒城之内。
在苏沐儿的带引下,将柴武等人安置到褒城中一家简陋客栈。
“我娘说了,蜀中地乏人贫,招待不到之处,就多多包含了!”苏沐儿行在最前,径自学着她娘的强调说着,全然不顾身后众人一路而来,耳朵所遭受的无奈。
“其实我觉得也还好,这里虽然是艰苦了点,但是这里好多奇趣之事,……就连毒物,也是特产之一呢!哈哈,这个等哪天有空想见识见识,我可以引荐引荐我家大哥给你们认识,他可是好方面的行家。”
苏沐儿说得起劲,柴武却是露出了着急的神色,打断苏沐儿,“沐儿,你娘可有说几时与我等会面?”柴武担忧的看着安静的坐在一旁一直无语的少主。
苏沐儿似乎丝毫也没有受柴武这心情干扰到,随便应了句“我娘说你们到了之后,只管安心住下便是!”然后就是好奇的绕着那位柴武口中的少主打转。
那个少年此刻,已将头上纱笠摘下,露出苍白瘦弱的容颜,笑意盈盈的看着苏沐儿的。与这付容颜不衬的是,少年眼睛却异常的明亮,似一滩清泉。
苏沐儿将原本一路的好奇全部释放出来,伸着头凑近了少年面前紧紧盯住,直将那少年盯得有些不好意思的侧首过去,却哈哈大笑了起来,“他在不好意思啊!……啊哈哈……”
夸张的笑,让少年周围的随从不禁郝颜,却也不好意思怎么发作,柴武见少年的脸颊似乎稍微有点颜色,不禁轻咳了两声,转移了众人的注意力。
“连日劳顿,少主该早些休息才是!”
苏沐儿倒也精灵,应声嬉笑着,背着手朝客栈外移步去,“我可就不习惯这么早就去休息,蜀中虽然地处贫瘠,但这夜晚,可也是难得的景致,我一般习惯散散步后再睡觉的……”
少年的眼睛里有些许动容,很是想随随着那如同精灵一样的女孩出去,但是身边的柴武,却是如同顽石一样的迂腐,紧紧跟随在身侧,不免扫兴,故而也不敢提出散步的要求,早早回房休息。
贫瘠的土地,草药辈出。
客栈外,倒是有识相的人,那个跟在队伍中,不羁的少年,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一盆草药熬成的汤水,正端往自己的房间,看这样子,倒不像随行的其他人,以那少年为要,更像是为了方自己的便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