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会议主角由君王换成了将军,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和苏联最高统帅部代表—伏罗希洛夫元帅开始讨论双方的战略协调问题,不过就如同伏罗希洛夫给人的一贯印象那样,这位被西方称之为“斯大林的应声虫”的元帅在11月29日的会议中几乎只是单纯的重复。
以英国陆军中将—F.摩根为的盟军最高司令参谋部代表们向伏罗希洛夫元帅详细介绍了英、美盟军在未来一年之中的三步走战略计划:先部署在地中海地区的盟军部队将按照第15集团军群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所制定的“鹅卵石”计划于德**队在意大利中部构筑的古斯塔夫防线侧后动一次军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以期一举攻占罗马,逼迫德国退出整个亚平宁半岛。随后英、美将竭力促成土耳其站在盟国这边参战,并以其国土为基地进击爱琴海中部的罗得岛,最后才是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正式开辟第二战场。
根据这份时间表,原定在1944年5月份展开的“霸王”行动将至少被推出六到八周的时间。但是伏罗希洛夫和他所忠于的领袖一样,对这一切都不置可否。但是苏联人的然态度却并不意味着丘吉尔所醉心的“地中海战略”便没有反对者。当参谋长们在会议室内讨论之时,丘吉尔曾派人送信来邀请罗斯福与他共进午饭,但是一向以绅士风度示人的罗斯福此时却谢绝了,而理由竟是他不想给人以背着斯大林私下进行磋商的印象。
丘吉尔碰的这一鼻子灰,事实上并非单纯只是因为他那异想天开的“地中海战略”。自从纳粹德国钝兵斯大林格勒以来,英、美这两个同一条壕沟里的战友便彼此龌龊不断。曾经为美国在欧洲大陆、北非乃至东南亚战场上充当屏障的大不列颠随着敌人的日益衰弱而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起来。华盛顿方面在着手规划未来战后世界的蓝图之时甚至已经开始将越来越多曾经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英属殖民地涂上自己所喜欢的“门户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的颜色。
在这个问题上,美苏之间的利益倒是趋向一致。因此丘吉尔那在英国议会里磨砺出来的口才和雄辩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影响整个会议的大局;美国人和俄国人早已在私底下结成了反对他的共同阵线。不过虽然可以肯定这对于这个老牌政客来说是一次猛烈的打击;但是他在随后的两天里仍然顽强地、振振有词地、虽然明显徒劳地为自己的“地中海战略”奔走呼号。
而就在以不希望给人以幕后暗箱之名拒绝了丘吉尔的邀请之后,刚过中午,斯大林却又出现了在罗斯福的房间里。这一次私下的会晤,依旧围绕着战后世界的势力划分问题展开。斯大林原则上同意了罗斯福所提出的战后建立联合国的提议,但是对在苏联、美国、英国之外,再加入当时正由重庆国民政府领导中国组成“四个世界警察”的说法表示还需商榷。
虽然罗斯福一再强调中国作为自由世界支柱的潜在可能性,但是对于与蒋介石打过多年交道的斯大林而言,如果不是处于礼节他早已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了。斯大林很清楚由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的种种弱点—**、低效、内部的分裂以及摇摆不定,这些在莫斯科看来早已无可救药的顽疾加上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国势,或许斯大林有理由将中国排除在未来世界的领导核心之外。
但是罗斯福并不这么看,虽然他本人同样不甚喜欢曾在开罗会议上有过一面之缘的蒋介石,特别是在后者在印缅战场的指挥权问题上与自己颇为欣赏的陆军将领史迪威生矛盾之时。但是从眼前的战局来看华盛顿却必须依靠中国在远东拖住日本陆军的力量,毕竟太平洋上反攻的号角刚刚吹响,罗斯福可不希望日本人从中国陆军抽调更多的师团去增援那些遍布坑道的岛屿。而从长远来看,罗斯福更认定以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个性,他们注定将是不会甘于继续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的。
不过这些问题不过是高屋建瓴的大方向,斯大林似乎更喜欢讨论一些关于欧洲和远东领土的细节问题—比如战后波兰与苏联的边界划分、苏联在远东获得不冻港,甚至苏联在北非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军事基地之类的小便宜,莫斯科都希望可以尽早得到兑现。
不过罗斯福与斯大林的第二次私下会见最终不得不于下午3时3o分结束。因为此时丘吉尔要代表英王乔治六世隆重地把“斯大林格勒之剑”赠送给斯大林。这把全长1.25米的十字形双刃剑剑柄用18k金丝紧密缠绕,剑则用名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