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正在着手准备攻坚的托尔布欣元帅立即向维也纳人民出呼吁,要求他们尽可能在备方面协助红军,同时保证不触动“个人权利、奥地利公民的所有权、私人社团以及属于私人的财产”。呼吁书继续说,在奥地利人民自己“通过民主方式”重新建立奥地利当局之前,将由红军任命的临时市长行使民政职权。行政人员将从当地居民中挑选。呼吁书以这样的词句来结束:“用你们自己的功绩为奥地利的解放作出贡献吧。你们这样做就会加全面解放,重建奥地利的自由和独立。”
关于号称“欧洲艺术之都”的维也纳在二战临近结束的争夺,西方盟国、联邦德国和苏联方面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西方世界宣称由于得到1.5人以上的奥地利地下抵抗组织的协助,在市内部分地区苏联红军只遇到很轻微的抵抗。而关于奥地利地下抵抗组织是如何一夜之间变得如此强大,西方盟国也给出了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在上一年秋季,奥地利全国范围内分散的抵抗组织因德**队和国民冲锋队中的奥籍兵士纷纷逃亡归来而得到了加强。而纳粹组织为了保卫奥地利,最后企图招募本地人入伍,组织起了大批奥地利的国民冲锋队。这些准军事组织最终全部转化成了地下抵抗组织。
而联邦德国方面则将维也纳攻防战描绘成了北欧神话般的壮丽史诗,在第三帝国后裔的笔下,德**队在维也纳城中,为了保护整个欧洲文明而与野蛮的苏联红军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尽管整个城市都被苏联军队控制,德国步兵仍在地下通道和高层建筑物中负隅顽抗。当然还有那辆编号为1227号“黑豹”型坦克在车长吉森的指挥下弗洛伊德大桥阻击战中击毁无数苏联坦克甚至包括一辆后来令整个西方颤抖的“斯大林—3”重型坦克的美丽传说。
与西方和联邦德国绘声绘色的描述相比,苏联方面关于维也纳战役的记录显得生涩和无趣很多。4月5到4月13日,在维也纳近接近地和市内进行了激战。守卫该城的德军兵力为1个机械化步兵师、8个坦克师、另有约15个独立营。4月13日,苏军经顽强战斗后攻克维也纳。乌克兰第第46集团军向西北追击德军被击溃兵团残部,于4月15日前进抵摩拉瓦河、施托克劳一线;乌克兰第3方面军则进抵圣珀尔滕、格洛格尼茨以西、马里博尔以东及德拉瓦河北岸一线。
或许来自三个方面的描述都带有各自的感**彩,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正是基于这种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最终导致了奥地利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苏联军队不仅没有感恩相反充满怨恨。据说批进入维也纳的苏联军队还能保持一定的纪律。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苏军开进城市,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苏联军队在维也纳城内大肆抢掠并强*奸妇女。
类似这样的版本在德国本土、东欧其他国家、南斯拉夫乃至远东的中国东北和日本北部地区无数遍的重复着。无庸质疑由于战争的消耗,苏联红军中基本上全是简单幼稚的年轻人已经饱受社会不公的老头。他们曾经看到自己的国家惨遭蹂躏,自己的村庄化为灰烬,自己的妇女为残酷的侵略者所污辱,因此他们在享受胜利时的一个反应自然是粗野和放荡。
但是维也纳陷落时和后来一个阶段突出表现出来的种种暴行,绝非都是苏联士兵干出来的。苏联军队所造成的破坏,在许多情况下比纳粹分子撤退时所犯下的罪行要轻得多。纳粹分子撤退前的破坏堪称典型,他们把不能带走的一切补给品和设备全部摧毁。命令救火队撤出城市,好把许多东西都付之一炬,使人无法抢救。尤其是维也纳的象征、圣殿圣斯蒂芬大教堂,也是纳粹分子下令予以彻底摧毁的。
此外,在各大城市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那么一批不法之徒,其人数随难民逃兵和地痞流氓的流入而激增。流入的这些人是在苏军挺进之前从十几个国家逃亡出来的。果子酒和杜松子酒到处都是,无人收进空室的酒窖。食品和生活日用品的一切正常销售制度已遭破坏。整个社会生活组织暂时处于崩溃状态。在这种幻灭和绝望的时刻,就连那些平素矜庄自持、奉公守法的人,为了苟延残喘,有时候也不得不象小偷土匪那样行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