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鸿说:“读书读书读得是书中的道理书中的学问到得最后增长的却是心中的见识。这古书新籍真真算起来可说是汗牛充栋真不知有多少万卷。只是其中讲的道理怕只有三成是有用的三成是重复的还是三成是没用的甚至错误的。若不分青红一律只管下苦功读去记在心中费时费力还是轻的若遇上那错误百出误人子弟之书岂不花了功夫反倒学错了知识?如那观其大略之法便是天资横绝之人也不免有挂万漏一之叹。因此晚辈想莫若如此一一对鉴齐头推进虽然看来似是进度缓慢实则去粗存精或如漉沙见金之法既不会误拾沙砾也不会漏去金珠。”
三老都是读了一辈子书的人于这读书个中关节体会自深。此时听了卢鸿读书法均是大加称赞言道怪不得卢鸿如此年纪能有这般见识这读书之法实实是读书做学问的无上佳法。
其实卢鸿这般求学之法若是后世之人自然觉得无甚出奇之处。只是古代书籍分类方法及目录学等知识极少有人涉及多是按照先生之言口传手授代代相袭。突然见了卢鸿这样将书分类通鉴的方法自然是要惊讶了。
后来三老将这方法传于郑家学子渐渐又播扬开来竟成了世人学者最通用的读书之法后人名之为“卢氏读书法”。
三老虽然推崇卢鸿读书之法但他们三人年纪如此所得之书几乎都已下过大功夫只能感叹当年走了弯路费了许多无用之功但也是没有必要再亲自去体验新读书方法了。这一段三人与卢鸿讨论经义渐渐为少而是开始了一项新工作便是整理前时玄坛讲经所得气学义理。按照传统的子书著作方法仍是选择以语录方式成书最根本的依据便是玄坛讲经时的讲演稿本。
每当讲经之时郑家便有专门几个记忆群、经学功底扎实的年青学子记录讲经内容整理成文。此次讲经历时颇长且气学奠基影响巨大自然是要好好整理一番。各方来玄坛的名贤大家也都纷纷求取经录。因此此次郑家对经录极为重视三老亲自领头点校经录。在整理过程中更是与卢鸿做深一步探讨务要使这经录成一代经典以图流芳后世。
卢鸿一头参与整理点校经录一头将郑家藏书楼中值得一读的书通鉴一过。郑家藏书楼藏书之丰比之卢家直多了一倍有余若非卢鸿现下眼界大涨还真不定要多少时间。当然有了三老在旁筛选书籍时自是帮了卢鸿大忙许多不必要的书籍直接就由三老讲解一下简单翻过便即丢手因此进度极快预计几个月就可以完成此次读书大业了。
只是三老近来却有一项比较有趣的变化越来越不象古板板的老经虫反倒有了几分老小孩的顽皮。
古人治学习经是极为虔诚的。经义于儒生不仅是学问知识更是指导其修身立德、为人处事的基本法则。可以说一个学子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观点以及处理事物的具体行动都会按照其理解的义理去做。
三老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