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卢鸿说道此物绝非玉瑗6清羽脸上一时满是恨色吸了一口气脸色慢慢平缓下来这才缓缓地说道:“卢公子言道此物绝非玉瑗想来是更有高见了?愿闻其详。”
卢鸿目光环视众人从容说道:“魏王殿下所得此物确是传自上古乃是三代之前祭地所用礼器称之为琮。《周礼》所言‘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便是此物。郑玄所注云:‘琮之言宗也八寸所宗帮。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其型是内圆外方乃是依‘璧圆象天琮方象地’之理。琮之形制大小各各不同颇有巨器。如《周礼》中《考工记》所载有大琮十有二寸厚四寸。今日所见这玉琮形制如此巨大绝非寻常礼器当是前代帝皇祭地之用无疑。”
众人听了这才如梦初醒连连点头称是。
原来这玉琮流传虽久但识之者却是未有。按卢鸿后世记忆中因世人莫能辨认以致以“镇圭”称之。其间虽然金石学者亦有识者提出但终究未能定论。直至清代乾隆帝始经考证为之正名。
此时萧德言也点头说:“卢公子如此一说萧某也觉得颇为妥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便言: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与此物对照确实应是那上古玉琮无疑。此物能流行至今尤其这般巨制之器。洵是难得。”
6清羽本来颇是气愤尴尬但听了萧德言也出言支持玉琮之说略一迟疑忽然满面笑容对李泰拱手道:“恭喜魏王得此至宝!此物本是上古祭祀礼器而今为殿下所得乃是大大的吉兆真是可喜可贺呀!”说罢。连连赞叹。极是喜悦。
此时场中。也有数人出声恭贺。当今世人于此类瑞符吉兆等深为笃信。这玉琮既为上古帝王礼器而今为魏王所有岂非预示魏王李泰来日帝王之位?在座之人多有支持李泰为储君地亲信之人一时也都是满面喜色。出言相贺。
李泰先是谢过诸人却又爽然笑道:“诸位有心了本王不胜感激。只是此物既然是上古帝王礼器岂是我这皇子可用的。明日泰便当献于父王以为吉祥之庆。我大唐立国以来宇内升平河清海晏。今日这玉琮重现于世岂非是父王文治武功。故天降祥瑞。来。本王便以杯中之酒先与诸位同庆!”说罢又举起酒杯。相敬众人。
卢鸿见了李泰这般举动不由暗赞。这李泰思路言辞当真是滴水不露。既谢过了众人之意又顺带表明绝无贪恋之心。按说此次本是他府中家宴与席之人多为亲信但这李泰还是这般谨慎周全可见其心思细密绝非那个乖张放荡的太子李承乾可比。
李泰放下酒杯微一沉吟转向卢鸿说道:“在此还要谢过卢鸿公子慧眼识宝之功。若说他物便以之相赠公子也不妨。只是此物关系甚大只得另觅谢礼了。今后卢鸿公子若得闲暇但愿能常践鄙府指点为盼。此外小王另有一事相求。明日献宝之时本王欲作一《玉琮考》同时献上阐明此物之渊源来历以正其名。不知公子可愿赐玉为之一挥?”
众人听了一时望向卢鸿的目光或为赞许或为艳羡。李泰话中招揽之意甚明。只要卢鸿点一点头明日这篇文字一上少不了当今圣上的金口称许。虽然卢鸿之前名气颇大但也只是民间流传。若再有天子御赏当真就是要鱼跃龙门身价倍增了。
卢鸿听了一时沉吟。看着李泰热切的目光心下颇为踟踌。若说以自己所见这李泰人物气度、才识能力无不远胜那太子李承乾。就算较之后来为高宗的晋王李冶怕也多有胜处。就说是心机过重但当政之人长于帝王之术本是优点而非劣处。虽然原本历史上他因操之过急与帝位失之交臂但若真有人指点扭转乾坤也未可知。以自己目前的身份若按此议日后坦途只怕再无隔阻。
只是卢鸿心中总是隐隐地有声音提醒自己切勿陷入此漩涡之中。一时反复权衡左右为难。
此时卢鸿地目光停留在眼前地玉琮之上。只见这玉琮质地颇佳经巧工雕琢之后满是繁复花纹在光线映射下熠熠生辉。见此情景卢鸿忽然心下一动暗道:“这玉琮本是一块天然美玉何等自然洒脱。只因为人做了礼器既雕既琢虽然富贵逼人却哪有一分本来地自在天性?何况当时礼器不过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