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为牺牲;
后世人均视之为玩物罢了!我既然曾立志学业之道自然。就算是有所作为也当是家国之业如何做他李姓家奴门下奔走搅到这些党争中去?适才为了名势所迷一时糊涂真是惭愧。”
思虑及此卢鸿再无迟疑起身向李泰施礼道:“魏王推重卢鸿不胜感激。只是卢鸿本是懒散之人不堪驱驰。所好不过诗词小道于行文之法少有涉及魏王所令恕难从命。”
此时座中众人不由响起惊讶的叹息声;就连一向古井无波的杜楚客也是惊异地看了卢鸿几眼。而李泰的目光中除了惊讶更多了几份惋惜。
唐时风气文人学士都不以奔走豪门为耻而视之为扬名入仕的必由之径。似卢鸿这般年青之人初来乍到便得魏王青眼相视换了他人是求也求不来的天大好事。怎知这卢鸿居然如此不通世务一口拒绝。6清羽更是一脸错愕的表情继而忽然满脸狂喜遮也遮不住。
李泰脸上惊讶惋惜地表情只是一转既逝又恢复成一脸笑容说道:“倒是本王莽撞了。卢公子本是范阳卢氏正宗何等身分怎可为本王捉刀为文书志?还望卢公子日后莫要介意常常光临府上指教。”说罢又举酒相敬卢鸿。
卢鸿心中暗叹看李泰这番做作只怕与自己非友即敌。此时提出这范阳卢氏的身分来一半是警告一半也是打击自己。
此时范阳卢氏这个身分虽然在外声望极高但在座之人心中均明了世家子弟目前颇受朝庭之忌。若卢鸿愿依附魏王自然顺风顺水一路畅通。若卢鸿日后还不识趣再恶了魏王只怕一生都休想在仕途上走得顺利了。
此时众人自然只是心中暗想无人再提此事。李泰也便要其他奉宝的侍女一一揭开木盘上的盖巾将宝物呈出供众人品鉴。
李泰身为魏王又向来酷好文艺于鉴赏之道也颇有见识。因此这些事物件件俱是珍品。就是卢鸿这见多识广之人也不由惊叹。其中有几件青铜盘鼎等物精美异常;尚有几件晋时名人墨迹尤其是一件桓温亲笔书帖更是弥足珍贵。
众人均是识货之人自然不吝赞许之词。席间气氛也渐渐热烈起来不复适才的尴尬局面。
此时已经看到最后一件宝物了。那李泰面露笑容说:“好教各位得知最后这件珍宝却是有些难得。小王也是侥天之幸偶然收得的。今日尚是次示人请诸位同赏。”说罢命侍女打开盖巾却是一件书轴。
旁边有两名侍女将此轴缓缓打开呈现在众人眼前。
此时那萧德言不由惊呼出声道:“这这莫非是……大令《江州帖》么?”
众人闻听连忙向书轴望去。只见两侍女手持卷轴缓缓行于众人眼前展示此书法珍迹。但见此书纸质古色古香其上书法如龙腾虎跃跳荡起伏正是王献之的名作《江州帖》。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官至中书令故后人称之为王大令。其书兼擅行草继承家风又别开生面向为人称道。
唐时所推崇的前代书家自然以王羲之为冠。因为当今天子李世民最喜王羲之书法广为搜寻使得王羲之书名更著。本来先时各家多有推崇王献之认为其书在其父之上者。但自李唐以来王羲之地地位再无可撼动千古书圣至此定论。
但李世民于王羲之地书法穷寻广搜但有所得便入内府。因此民间书圣真迹几无存者。便有少许私藏者也多是世家豪门秘不示人。因此除内府外所见书迹最佳者便是王献之的书作了。
此件《江州帖》乃是王献之的名作用笔外拓舒展笔势连绵跌、豪放纵逸颇具狂放书风。众人闻名已久此时再见面前此卷书法连绵雄健英气勃勃其上印押约有数十方多有后人题跋更显得珍贵不凡。
众人连连称赞到6清羽面前时更是连称“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赞叹再三。
卢鸿却是未置可否。此卷初一打开卢鸿便双眉一皱若有所思。待二侍女持书卷行至自己面前卢鸿细细审视了一番心中暗叹。只是适才之事另卢鸿不愿再生是非便只点点头未一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