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未有的经学新天地。
就拿最简
理空气小试验来说卢鸿便大言不惭地将几个试验成有而且将之与阴阳气学有机地组合起来。按他气学之说气是无所不在。又按《易》言道气分阴阳。卢鸿便用试验雄辩地证明空气由阴阳二气组成。人吸入阳气呼出阴气;植物吸入阴气呼出阳气。故阴阳化生生生不息……
当然唐朝时人平时也是这么认为的。关键在于卢鸿以几个小试验将这知识明明白白地演示在了众人面前并说明了阴阳二气的采集方法与所占比例。按卢鸿实验证明地空气中阴阳比例看来阴阳二气并非如人想象般各占一半而是阴气比例更大是为少阳之象。围绕此事卢鸿做了诸多论述直把气学的理论说得铁证如山令人不能不信。
卢鸿当然知道氮气不是二氧化碳但如果真让他这时候给大家讲什么是气体成分什么分子原子质子什么万有引力等等只怕立马就会让人当成疯子关起来。他对自己解释说:“最好的理论并不一定是事实上最正确的而是让人们看起来是最正确的!”
卢鸿的试验大多围绕《易》理而因此一下子便吸引了组中众人。《大学》言道“致知在格物”大概意思便是理论需由实践得出。但这物究竟是个如何“格”法先贤未有解释后人也无从猜度。结果到了宋时二程、朱子将这“格”法搞得风生水起就是全无实际意义。
卢鸿这一次给大家极其直观的展示了“格物”的真谛。大家都知道气有阴阳但从来没有人这么清楚地证明这一理论将阳阴二气分别出来。卢鸿更从磁力与电力试验中明晰了阴阳之间的对立与吸引将众人带入了一个从来未曾想象到的世界。
这次不用孔颖达开言组中诸人均是喊着一定要将这《格物论》第二卷第三卷一并梓行。先时第一卷《算学》孔颖达经过努力已经得到了朝庭的许可准备雕版行。这次在颜师古等人的力倡下由组中全员共同上本强烈要求朝庭刊行《格物论》全本并建议在国子监中立刻开设格物一科成立格物试验室以光大格物学。
要说对格物学最为狂热的当属组中各位大师随行的弟子了。他们年龄本轻对于新生事物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在听卢鸿讲了几堂关于算学、格物学的课程并亲手实践了几次实验之后一个个视卢鸿为天人。虽然按年龄来说他们均与卢鸿相仿甚至还有几个比卢鸿大了不少但一个个均以“先生”称呼卢鸿弄得卢鸿很有些不好意思。
另一个对卢鸿的狂热崇拜分子便是大书法家褚遂良当然不是因为格物学。虽然褚大人学业精通对于经学算学也都有研究对于格物学也颇感兴趣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抵挡他对书法的热爱。褚遂良对于书法的态度与唐初诸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不同更为开放灵活。本来他的正书中便多有隶意有些字的结体又兼有北碑风度婉媚遒逸意态翩然。这一段以来他成天缠着卢鸿除了笔法外对卢鸿的篆、隶更是痴迷。
卢鸿所书小篆字体与此时唐人通见篆书不同大有后世邓石如、吴让之的笔法略有隶意讲究笔法变化生动而有意趣。唐以前人作篆立求平稳工细结构对称如图案一般因此为方家所弃。卢鸿篆书一出当时惊倒了褚遂良大呼“不想篆书亦可如此”。
但更让褚遂良倾倒的是卢鸿所书古隶。唐时隶书这一名称与后代不同是将古隶与正书均称为隶书。为着区分也有人将古隶称之为八分。直到后人以“楷书”称呼正书后隶书一名才又为古隶专用。
有唐一代八分古隶不受重视几乎无人书写。卢鸿的隶书其实功夫下得也不是特别大但他后世广见隶书名家之作如邓石如、伊秉绶以及刘丙森等。此时卢鸿所书便多有刘丙森隶法。虽然后世对其书颇多争议认为有僵化呆板之弊但此时写来却是惊艳绝伦。褚遂良初见之下大为倾倒几乎便有三月不识肉味之叹。从此他便日日沉沦在八分古法之中整日寻找各类隶书碑版参对卢鸿书法临池不缀。每有所得便要跑来与卢鸿讨论忙得不可开交。
也不只褚遂良组中诸人虽然不如褚遂良般精于书法但唐时读书人哪有字写得差的。一开始也只是听闻卢鸿书法高妙后来又知道在魏王府上狂草题壁震惊四座。待见以书法闻名的褚遂良天天来找卢鸿请教书艺又看了卢鸿的诸体书法后也都是称羡不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