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立国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十七章 建康(二)
    和六年冬十二月秦州略阳卢氏、天水纪氏、雍州安风苏氏、冯陈氏等数十家世家豪强、羌领响应洛阳伪周起兵月余便定灭附逆七百余家斩六千余。

    ------------引言摘述

    建康朝中生的大事让曾华有点哭笑不得。蔡谟是陈留考城人世代都是著姓。曾祖父蔡睦曾任前魏尚书。祖父蔡德曾任乐平太守父亲蔡克更是名满天下的忠烈名士。而蔡谟本人弱冠(二十岁)时被郡里举为孝廉被兖州刺史辟为从事后来避乱南渡建康被时任东中郎将的明帝引为参军后来历任义兴太守、大将军王敦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最后迁侍中。

    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苏峻叛乱吴国内史冰出奔会稽朝廷以蔡谟代吴国内史。蔡谟一到吴国(今苏南地区)与张闿、顾众、顾飏等共起义兵迎冰还郡。苏峻叛乱被平定之后蔡谟被重新起用为侍中接着被迁五兵尚书领时为琅邪王的康帝师傅(明帝子成帝弟当今皇帝穆帝的老爹)。

    不过这个蔡谟有个“不招人喜欢”的毛病就是过于谦虚一旦任到高位就拼命地上书朝廷不愿意就职。

    咸和三年蔡谟上疏让五兵尚书不许再转迁吏部尚书又上疏自让不许以平苏峻勋赐爵济阳男。又让不许。迁太常领秘监他又上疏自让依旧是不许。

    康帝继位后征拜蔡谟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司徒不久又录尚书事。蔡谟谦让。并不愿意征辟幕僚佐官。以表示不愿就职后来康帝累累下诏方才正式就职。

    当今皇帝继位之后迁蔡谟为侍中、司徒老蔡同志居然三年不就职皇太后屡屡下诏老蔡就是不听。于是今年皇帝亲自出马。临朝遣大臣下诏征蔡谟使者来回十余趟老蔡还是不就职。年方八岁的皇帝有点烦了也有点火了对群臣说道:“我征召臣子居然至今未见真不知道我临朝还有什么意思可言。”大臣们疲惫不堪纷纷上书弹劾蔡谟废君臣之礼。太后和辅政会稽王司马也是动了肝火将此事交给殷浩去处置。

    殷浩便借机立威先上奏将“办事不力”地吏部尚书江彪罢免。然后庭议蔡谟悖慢傲上。罪同不臣请送廷尉以正刑书。看到事情展到这个状态蔡谟就有点畏惧了。带着子弟穿素服自到廷尉待罪。

    看完建康探子的密报曾华的心里不由黯然了。而今北方动荡正是北伐的好时机自己先兵出关陇以为呼应桓公在荆襄再三上书兵出河洛可江左朝廷把这些大事放在一边不管合朝上下就为一个蔡谟不就职在折腾真是叫人大失所望。

    来到建康南城门外只见以会稽王司马为扬州刺史殷浩、徐州刺史荀羡、中军将军王羲之、侍中纪据、黄门郎丁纂等大大小小一串的公卿在门口迎接曾华看来对曾华还是比较重视的。

    “臣镇北将军曾华拜见会稽王殿下拜见各位公卿。”曾华一身青衫长袍向司马、殷浩、荀羡等人弯腰拱手施礼。

    司马连忙上前一把扶住曾华挽着他的双手左看右看最后长叹了一声:“真是英雄嫣儿能尚于你真的让我大感欣慰啊!”

    对于这个多出来地岳父曾华只能恭声说道:“殿下愿将桂阳长公主下嫁于臣真是让臣诚惶诚恐多谢殿下地器重和提携。”

    “不必客气来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各位臣工同僚这位是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殷深源。”

    先介绍地就是大名鼎鼎的殷浩殷浩是陈郡人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

    “原来是殷扬州真是久仰啊。我就是处关陇偏僻之地也能闻盛名如雷贯耳。”曾华一边回忆着探子收集的殷浩资料一边拱手道。

    一身素青色长衫袍的殷浩淡淡一笑回礼道:“曾镇北真是太客气了!殷某一文弱书生那及得上曾镇北南证北讨威震千里。”

    曾华大笑道:“自古劳心者仅费其心而劳力者需动其身。深源先生劳心在下劳力而已。”

    见曾华如此逢迎自己殷浩也不好再托大了连连笑道:“镇北言重了!镇北言重了!”

    司马连忙也出言道:“深源、叙平一文一武都是朝廷栋梁。”

    “这位是东中郎将、徐州刺史荀羡荀令则。”司马接着介绍道。

    “原来是令则兄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呀。”曾华拱手叹道荀羡是个人才也是刘惔向曾华褒赞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名士之一是刘惔认为的朝中仅有地几个知兵大臣之一。他年方十五时朝廷准备以寻阳公主尚其荀羡不想连婚晋室就远远地遁去躲了起来。有关监司追之却怎么也找不到。但是朝廷依然将寻阳公主送到其家中拜其为驸马都尉。弱冠后与琅邪王洽齐名更于沛国刘惔、太原王濛、陈郡殷浩交好。而荀羡是曾华目前唯一看得顺眼的江左大臣。

    “叙平兄你兵出骆谷席卷关陇用兵如神威震天下应该是我学习和仰慕。”

    看到曾华和荀羡两人有点悻悻相惜的感觉司马不由长叹起来:“令则镇徐州。年仅二十八叙平镇雍州年仅二十七中兴方伯还没有如你二人如此年少地。如此年轻才俊皆为我朝重臣真是天佑我大晋。”

    旁边的众人纷纷出言恭维赞叹连殷浩也是一脸的高兴站在司马身边踌躇满志。看到如此情景。曾华心里不由鄙视一下。淡淡一笑。这时。却看到荀羡站在旁边也是淡淡一笑看到曾华的目光转过来不由点点头曾华也是含颌点点头。看来这天下英雄真是不少不过这位荀羡自己是没有办法揽到手了真是可惜。曾华“贪心不足”地心中暗想道。

    “这位是中军将军王羲之王逸少。”

    我靠这就是被后世尊为书圣地王羲之。曾华连忙走上前去。挽着王羲之地手脱口而出道:“逸少先生能否为我书写一篇以便留做流传家宝。”

    众人不由纷纷大笑起来:“逸少书法闻名中外难怪曾镇北一见逸少就要索取墨宝。”

    王羲之有点哭笑不得但是一会就恢复正常笑答道:“不知曾镇北想要在下书写什么文章?是大人传檄天下震耳欲聋的告关陇百姓书还是讨胡令?”

    曾华笑道:“逸少先生的书法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但如果请先生去书写那两篇杀气腾腾地檄文就有点太阿屠狗地味道了。”

    听到这样赞誉王羲之不由心中大喜尤其对那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地赞誉更是得意对曾华的好感骤然上升完全没有年前那种刺史不如鹅的感觉了。

    想到这里王羲之说道:“多谢曾镇北赞誉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从命这顿时间一定为将军涂写一篇。”

    接着曾华一一见过其余的公卿又是一通吹捧、迎逢顿时让这些人的脸上露出笑脸来至于心里怎么想曾华就管不着。

    按照计划曾华明天上朝面圣正式接受朝廷的封赏商讨北伐事宜。不过皇帝只有八岁大家都知道只不过是走走过场重要的事情今晚要在辅政会稽王府里敲定了。

    是夜聚集在会稽王府地除了曾华还有殷浩和荀羡。

    “叙平这桓元子到底是为什么居然要移师武昌?”司马先就问桓温的事情他知道曾华和桓温的关系不错。

    “桓公是气愤朝廷不听他的北伐上表故而陈兵武昌应该有步骑五万有余。”曾华淡然地答道他可不怕把谁给吓着了。

    这时司马和殷浩的脸上露出畏惧之色许久殷浩低着头说道:“朝中因我抗荆襄上表废北伐大事我其罪难咎明日我准备在朝中请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