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立国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十八章 建康(三)
    和元年正月十五明王会名士谢安、王羲之、阮裕、融、孙绰于建康四望山下泛舟临江赏月。明王以诗吟景众人大悦王羲之借景尽情书录《临江篇》谢安记后赠与明王以为传世——

    引言摘述

    第三日曾华服素服备重礼上刘惔府吊慰。刘府位于建康城东南的乌衣巷听说这里以前是前吴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的吴国禁军皆穿黑衣黑甲所以这里就被称为乌衣巷了。

    现在这里已经是建康城的“高尚住宅区”许多达官贵人都居住在这里最有名的是王家和将来也会显赫的谢家。刘府在乌衣巷中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符合刘惔的性格名动天下却生性谈泊如果不是他名高位重估计也不愿住到这显赫之地来。

    来到刘府门口曾华仔细整了整自己的襴衫、麻鞋然后点点头段焕立即上前敲打着黑色的大门“笃笃”声马上不轻不重地响起。曾华抬头看去只见黑门上面挂着一块黑色匾上书“沛国刘府”门檐两边各吊了一个白色的灯笼上面只书写着一个黑色的刘字。

    这时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道缝一个老汉随声探出半个身子来一眼就看到一身素服神色凝重的曾华还有他身后的李存和彭休及十几名壮士不由出言问道:“请问是哪家大人来府中?有何要事?”

    旁边的段焕微微弯腰递过一张名贴沉声答道:“请禀告你家主人。就说是扶风郡曾华曾叙平来拜府想跪拜刘公地牌位。”

    门房老汉听到这里不敢怠慢接过名贴后告了一声罪:“请稍等待我禀过我家主人。”说完又关上大门。

    不一会只听到吱呀一声大门被大开三个身穿素服的青年人急冲冲地奔了过来后面慌慌张张地跟着几个随从。带头的青年人曾华没有见过但是他的脸形、眼鼻很象刘惔。应该是刘惔的长子。后面一人跟前面的人略微相似。但却别有一番容貌最后一个长得最清秀睿敏的人曾华认识正是刚回来奔丧不久的刘顾。

    “刘府不孝子刘略/刘聚/刘顾恭迎镇北大将军曾大人。”三人齐声弯腰拱手道。

    “三位世兄不必多谢。刘府门前没有什么镇北大将军只有前来跪拜恩师牌位地扶风郡学生曾叙平。”曾华拱手大声还礼道。

    三人一听知道曾华要持弟子礼拜祭自己地先父也不好说什么了连忙以刘略为。引着曾华走进刘府中。

    走过三进厅堂很快就走到了素色布置地正堂进门就看到正中摆置的牌位正是刘惔的名讳。

    曾华当即一个箭步上前双膝跪倒在地双手重叠在额然后伸直同时弯腰俯身。手和身子都匍匐在地。默然一会然后直起身来再行一次如此连行三次大礼。施完礼后。刘略为三人在旁边跪谢答礼。

    礼毕后曾华持着刘略的手还没有开口就泪如雨下最后才哽咽地说道:“曾某此生最恨就是去年未能遵恩师之言回建康一趟想不到现在已是天人相隔一想到这里我就悲痛难忍心如刀绞。”

    刘略三人也是流着眼泪苦苦相劝终于把曾华劝住了。过了一会刘略三人引着曾华来到偏厅用茶。

    曾华开口问了刘略一些情况知道由于刘惔和司马、殷浩等人关系甚好所以朝廷给刘家兄弟的抚恤和荫恩都很丰厚曾华不由点点头表示放心了。

    这时刘顾开口道:“曾大人我等知道大人前日已经入建康昨日在朝中受封想不到今日就来鄙府吊拜先父真是怠慢了。“

    “由于朝廷制度所在所以我延滞了两日才来祭拜恩师。此次上府中有三件事需要与三位世兄商量。”曾华开口道。

    刘略连忙答道:“有何事请大人尽管吩咐。”

    “我准备选一日去恩师墓上吊祭必须请三位世兄引路。”

    “这个自然。”

    “第二就是问一下贵府上还有什么需要在下帮忙的请尽管说曾某一定尽力去办。”

    刘略三兄弟对视一下最后刘略摇摇头说道:“多谢曾大人厚爱你已经为三弟谋了一份差事和前程我刘府合府上下已经是感激不尽。而今朝廷体恤厚待我兄弟已是万分惶恐了不敢再劳动大人了。”

    “这个休说。真长恩师于我有举荐提携之恩更有教诲之德如何报答都不为过。但凡你兄弟在江左有什么为难之处可递信一封到关陇我一定竭力相报。”曾华毫不掩饰自己对刘惔的报恩之心和庇护刘氏兄弟之情。

    “这第三件事情是不情之请。本来父母人伦乃是大道天下百善以孝为先。子瞻(刘顾)世兄本应该守制三年但是他身据关陇枢密院左签院事一职掌握军机甚是重职。而且现今朝廷传诏北伐这关陇枢密院更理不开子瞻还请答应子瞻夺情赴职。”曾华诚恳说道。

    刘略对视一下说道:“这需得请示母亲大人。”

    不一会庐陵长公主被请了出来又是一番嘘吁相见。然后刘略将此事一说庐陵长公主想了想说道:“此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会给曾大人和顾儿蒙疵。我是一个妇道人家不识这些大体不如请你们地姑父来定夺一下吧。”

    刘略一听抚掌道:“母亲大人如此说甚好我这就去请姑父大人。”

    看到刘略走了曾华不由开口问道:“不知这姑父大人是哪位名士?”在他心目中刘惔如此名士世家。结交的朋友亲戚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回曾大人鄙府姑父是陈郡谢安谢安石。他前些年因为避诏被禁锢在会稽后因圣上恩德才传诏赦免前几月闻先父噩耗便赶来奔丧至今还未回会稽。”刘顾

    曾华一听才明白原来这大名鼎鼎地谢安是刘惔的妹夫自己以前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呢?

    没有多久。只见刘略引来一人。不过三十余岁。风俊神清、气宇轩昂一身青衫长袍飘逸翩翩。

    “见过安石先生。”曾华抢先拱手施礼道按照执礼来讲谢安还应该是他长辈。

    “安石见过镇北大人。”谢安淡然地回礼道。

    刘略把刚才曾华的请求一说谢安沉默一会再说道:“北伐是收复河洛修复祖宗陵园更是孝道。应该先大孝再守小孝而且有南亩(刘略)以长子守孝刘顾夺情也是可以的。”

    曾华连忙拱手道:“多谢安石先生如此深明大义。”

    谢安淡淡一笑拱拱手道:“听说不日镇北要祭拜真长兄的墓地我愿一同陪往。”

    “多谢安石先生。”

    第六日正是适宜祭祀的日子。

    曾华依旧穿上素服备好饼、茶饮、干饭、酒脯等素品然后在刘略三兄弟地引领下。谢安地陪同下。来到位于城东二十里外地刘惔墓前。

    曾华流着泪恭敬地行了三个大礼然后掏出一卷纸来朗声读了起来:“

    呜呼先生!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邀想永和初年吾以孤身远归中原先生显达之身吐脯教诲犹在眼前呕血指引历历在目。曾于襄阳指吾道:“今社稷动荡山河破碎扶风曾氏独此而已。”其情之悲苦其指之所向曾刻骨难忘。

    吾以白丁冒领军职随桓公西征自此别先生于天涯北征西讨以全先生之诲期先生之望。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先生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学生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其有极!

    去年先生书与吾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苍苍而齿牙动摇。念吾先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奈关陇新定百废待新不敢轻离却错失天机竟于先生天人相隔。

    孰谓智者殁而愚者存贤者夭而钝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今日思之万千思绪一如江水拜先生草庐但徒剩哀伤。

    呜呼斯人已逝却情何以堪!”

    听到这里刘略三子大哭连谢安也不由泪眼迷离地执着曾华地手说道:“前有挽联字字珠玑从关陇传到建康;今有祭文句句真情当从建康传至天下。真长兄有你这个学生当无愧于九泉了。”

    时间飞快地在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