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皇上下诏罢了淮西、安黄两镇?”
一名看起来二十大几岁的士子急匆匆走进西市的一间茶肆里手里挥舞着一份《春明外史》对久已等候的几名士子说道。这些士子多是外乡人上一年落第后淹留长安在商行或者官学里找份事做准备来年的大考。这些有志从政的士子是最为关心时事的人每天和同乡好友聚在一起吃茶交流信息表议论成为他们开阔眼界锤炼眼光的重要手段。这个茶肆因为其质朴而显得典雅消费也不大成为士子们的最爱。如今的长安许多酒肆和茶肆、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服务群如学子、商人、世家子弟等等各有各偏好的地方。随着这个士子的到来一天的时评又开始了。
“浪仙你才知道啊。”坐在里面的一个胖子笑道“你和韩侍郎来往密切此事应该早就知道了罢?”
韩侍郎就是韩愈在李诵的刻意栽培下韩愈现在在文坛的地位已经越了权德舆隐隐然有成为新的文宗的趋势当然才气和他仿佛的也有许多比如武元衡、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人可惜的是除了去年倒霉的白居易其他几人这两年官越做越大诗词歌赋倒是做的少了。只有韩愈这些年官职屡变但是始终在国子监和武学中兼着讲席文章一点也没有少作。难能可贵的是韩愈官做大了脾气改变却没有多少也没有忘本前些年刚到国子监兼课的时候已经是京兆少尹的韩愈还模仿国子监里不得志的博士的口吻写了一篇《进学解》里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佳句几乎是一夜之间声满长安。听说连皇上都拍案叫绝命人将这十四字镌刻在了御书房里。在国子监和武学这十四字也被刻在了靠近大门的地方。韩愈也因此名气更加的大了。
或许是当年三次落第、四次行卷不被接纳的经历太过惨痛吧韩愈很喜欢提携后进这几年被他推荐的人才大都得到任用。当年李太白写“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给喜欢举荐人才的韩朝宗(其实老雁一直认为李白这话说得很鬼很狡黠能得到韩朝宗的赏识举荐入仕的路就会顺畅许多识韩朝宗就是想封万户侯的李太白话讲得这么虚伪怪不得韩朝宗不愿意举荐他。)现在许多士子则说“前有韩朝宗后有韩文宗”直接把文宗的帽子给韩愈挂上把他和韩朝宗相提并论
听说这个叫“浪仙”的和韩愈过从甚密茶肆里不少人的目光就如胶似漆的盯着这个士子不肯放松了。这个“浪仙”却不在意坐在留给自己的位置上捡起块茶食送到自己嘴里道:
“韩大人每日里忙于兵部公务我也要自己谋生已经有好几天不曾见到韩大人了。如果不是看报哪里知道。况且就是见到韩大人公务上的事情他也不会对我们讲每日不过谈谈文章顶多议论下朝政得失罢了。是吧郑王孙?”
这个话里的调侃意味让众人不由得都笑了起来。一个二十岁上下面相奇特的年轻人脸上泛起一阵潮红道:
“贾兄又调笑了。难道还要小弟把你骑驴冲撞韩大人仪仗的事再说一说么?”
原来这个叫“浪仙”的就是现在以“推敲”而名重长安的贾岛浪仙是他的字。贾岛是范阳人本来是个和尚法号无本。本是根的意思无本和尚果然没有慧根他本来和一个族弟约定终身做和尚结果十多年后无本和尚还是蓄起了头还俗了。去年也就是兴治元年冬天因为朝廷开始加大对寺庙的监管力度本来就清苦的无本和尚日子过得更加不如意了就恢复本名贾岛还俗来到了长安。来到了长安的贾岛和佛门还是脱不了干系一天贾岛骑在驴上正在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用“敲”好还是“推”好毛驴就信步走到路中间恰巧挡了因公外出的兵部侍郎韩愈的车驾。为着韦丹遇刺的事情一定地位的大员身边都有金吾卫士一见有人挡驾而这个人还是一头短的非主流模样立刻有两个力士上去把还在愣的贾岛从驴上提了下来顺便给他推拿了几把把贾岛的肋骨搓得咔吧咔吧响。觉得不对的韩愈一问才知道小伙子在吟诗。对了脾气的韩愈下车走了两步道:
“‘敲’比‘推’好!”
事实上两个字都能用但是“敲”比“推”多了层声音使得整诗的意境活了起来。韩愈说罢问了贾岛的姓名住处登车而去。第二天就有人拿着韩愈的名刺请贾岛过府。几乎是一夜之间满长安都知道了韩愈韩侍郎在大街上捡到了一个写诗写痴的傻小子贾岛之名骤然响亮了起来一个月之内有三家报社要请他去主笔让贾岛受宠若惊最后还是韩愈把他推荐到了孟郊那里。从此以后骑马骑驴骑骡子乃至步行冲撞高官车驾的人忽然就多了起来那么宽阔的春明大街、朱雀大街上都能生交通事故让许多不厌其烦的官员对始作俑者韩愈侧目相向。
而被贾岛称为“郑王孙”的这个鼻如悬胆的青年虽然年轻名声却在贾岛之上。这个人姓李名贺字长吉是根正苗红的大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只是年深日久家道中落而已。两三年前李贺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见韩愈韩愈刚刚下班疲惫不堪命人暂且将他的诗稿收下不想见他。李贺执意不肯离去无奈韩愈只好草草翻了几下结果大家肯定都知道了李贺成功地凭借出众的才华在韩愈家里蹭到了晚饭还拿到了韩家的vip会员卡。李贺一心想重振家声于是选择了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少年成名眼红妒忌的人太多在李贺顺利通过河南府试拿到“乡贡进士”资格后就有他的竞争对手造谣诽谤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