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悠闲生活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一章 分发面饼的贤才(2/2)
少年面前,少年吩咐家人递给老人的,不仅仅是五张香喷喷的面饼,而且每人还了五张白纸黑字的“面饼卷”,上面写着“面饼五个”的大字。

    “请诸位老者将手中的五张凭证分给自己的亲人或是友人,每张凭证可来这里领取五张面饼,若是有捣乱闹事者,一律不予救济!”少年又是一声高喊。

    一瞬间,诸位老人便被自己的亲族子弟扶到了一边,护在中间,研究起如何分配的问题。另有七八位老人站在原地,似乎是并没有什么亲族,不过很快也就被另外一些年轻人,很是殷勤地请走,很快双方脸上便堆起了笑容。

    四驾牛车上的面饼被一批接一批的领走,随即领取面饼的度越来越慢。这也自然,最早分配好“面饼卷”的那些人必定都是很有秩序的家族,内部关系早已梳理得非常顺畅和睦,而争执不下互相有矛盾的家族,自然就领取得慢了。

    不多时,数百人的饥民只剩下七八十人尚未领取面饼,而四车面饼也只剩下了一百余张。眼见面饼就要被领取完毕,又有三位老人的“面饼卷”做出了最后的归属,十来个人跑出来领走了最后一批面饼,四架牛车空荡荡的一片,棕色的布帘被风吹动,仿佛扇起了未领到面饼的饥民之绝望。

    “你这是什么意思?!面饼卷还有,为何面饼就没了!”突然一个未领到面饼的年轻饥民高叫起来。

    随即有不少没有领到面饼的年轻人随声附和,看架势非要找那少年讨个说法,犹然忘记了这少年本就没有应该给他们面饼的义务。

    少年把手一挥,原本围住牛车的十余位家丁立刻一拥而上,把那些年轻人围住,虽是人少,但却各个身强力壮,右手持器械,周围登时安静了下来。接着少年又依次搀起了剩余那几位老人的手,在其上放了一袋钱,里面装有两千钱,又将他们送到几个家族的老人面前,道:“这些老人孤苦伶仃,在下恳请各位能够收留这些老人,至少能够带他们到下一个安全的城镇,不知可否?”

    而那少年拜托的那些家族,都是刚刚最快决定出面饼卷分配归属的那几个家族,老人都有着至高无上的话语权,果然,那几个家族的老人均是点头应允。

    “至于你们。”少年斜眼看了一下剩余没领到面饼的数十名年轻饥民,“这么久都没能说服一位老人,给予你们凭证,只怕平时根本没有照顾过这些老人,没有情分!我堂堂华夏,素有尊老之说,既然是你们在平日间放弃了机会,今日不要怪恕在下无情,面饼已经完,在下要动身西行了。”

    少年话语刚毕,那些年轻人的面上大部分已经浮起了一片微红,低下头去。

    “说得好!”林森围观了半天,此刻走上前去,鼓了几掌,之后对那少年一拱手:“在下林森,字士达,见过兄台。”

    “早听闻士达斩董旻献玉玺的事迹,不胜钦佩,在下琅琊诸葛瑾,字子瑜。”那少年还了一礼。

    “原来是子瑜兄,久闻琅琊诸葛家的大名,今日果然闻名不如见面,兄台当得智慧非凡四字。”林森眼睛一亮,立刻吹捧了起来。林森说的也算实话,只不过他久闻的是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当然现在诸葛亮也就是十岁左右的样子,只能算是个屁也不懂的半大小子。

    诸葛瑾家教甚严,闻得林森夸奖,已是连连摆手谦虚。

    “兄台不用推辞美誉,分面饼济华北战乱之灾,本就是世人称颂的义举。更何况兄台小小手段下,便分清这等百姓的是非禀性,做到公平,实为不易!”林森又是一顶高帽子送出去,看似随意的为众人讲解起诸葛瑾的非凡之处。

    任谁被人挠到痒处的夸奖,诸葛瑾脸上已是浮起了微笑,想必是非常得意:“袁绍持玉玺举义勤王,哪知这公孙瓒韩馥不予相助还刀兵相向,加以阻挠,真是可恨。最可怜的这些百姓,战乱之下背井离乡,瑾虽势微财少,但仍愿意绵薄之力,做些力所能及的救人之事。”

    自从十八路诸侯讨董不欢而散以来,袁绍凭借要将玉玺归帝的借口,一直高举着勤王义旗,聚拢了天下才能之士,与格局华北的各方诸侯混战,曹操则趁着混乱占据了陈留之地并闷头展。不得不说袁绍此时的名头还是颇具卖相的,四世三公大族,又是勤王,诸葛瑾方才的话便是最好的映照,这等人才若是加入了袁绍,对于曹操而言可谓是此消彼长的损失。

    思及此处,林森开口相邀:“子瑜志向与在下不谋而合,不知可愿与我一道努力,达济天下?”

    &1t;ahref=.>.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