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侯再生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百六十四章(上)
    诸葛亮相当有分寸在将他自己的见解道出后便收住了话题并没有进一步说明该如何处理此事。

    厅堂内陷入一阵沉默之中包括大哥在内的众人都需要时间来仔细消化诸葛亮的这番话。

    假设真如诸葛亮所分析的一般力主改制的那一帮人倒着实是煞费苦心了。怎么看这都是一条计中藏计的连环计策——太史台在有所预知的情况下故意隐而不报以这场“突如其来”的日食作为难的借口并进而挑起改制之争。这是第一层计谋也是准备用来让人识破的计谋。

    以改制一事为名行攫取权柄之实这便是隐藏于在第一层计谋之下的第二层计谋。

    应当承认改制一事的确很容易混淆人的视线。”试举制”与“功民制”对士族门阀的利益无可非议地产生了一定的触动那些出身士族门阀的官员会借机反对本就在常理之中。要知道当年试举制刚刚开始推行时其实就曾有过一些反对之声不过因为“试举”只是作为“察举”补充并没有从根本上触痛士族门阀加之确实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最终才得以将这项新颖的人才选拔制度保存了下来。待到庐江朝廷成立越来越多的中原、河北士人南下扬州并入朝为官后针对试举制反对声一度又曾高涨过。

    所谓常见则不疑若是以改制一事作为幌子来掩饰其他的企图倒是再方便不过了。

    不说其他朝臣就以这里的六人来说大哥、二哥、我甚至包括徐庶、庞统在内似乎都被这道幌子给蒙蔽了若非有诸葛亮点明恐怕短时间内是不会想到权势之争上去。

    倒不是说徐庶和庞统的智计比不上诸葛亮——徐庶是关心则切对试举制过于重视。让他失去了冷静思索的立场。庞统则是介入朝争过早其后便一直在协助徐庶与那些力主改制的朝臣舌辩加之近几日从襄阳传来庞德公身体欠佳的消息心分几用的庞统也不会有时间去思索多余的事情。这么一来。徐、庞二人便有如当局者迷。

    相比较之下诸葛亮这几日一直冷眼旁观没有介入。以局外人的身份他自然可以抽茧剥丝一般地透过种种假象准确无误地抓住事情地本质。

    “张永文(太史令张进)是兖州人与刘孔才(司空刘助)、许文休(许靖)皆颇有旧交!”庞统挑了挑眉头。突然笑了起来“现在想起来当日韩德高(廷尉丞韩嵩)弹劾张永文时好像就没有人为其申辩求情。

    太史台虽然失职但并非谋逆大罪纵然上书为其申辩几句也不至引火上身。”

    庞统的这几句话直接指向了问题的另一个关键所在——太史台事先究竟有没有预测到日食的到来。如果的确是未能预测倒也罢了;反之。假使业已有所察觉却故意隐而不报此间的问题就大了。不能及时预测“日食”这等影响力巨大的天象身为太史令的张进肯定要承担极大的过失。最严重可能会被处斩(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例子)最轻也会被罢官。

    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去无缘无故地承担这样的罪责除非他受到了利诱或是威胁。

    那么有谁会利诱威胁张进?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张进是兖州东郡人士通晓经易在青兖士人中名胜颇显。去年十月时他才自兖州南下并于十二月入朝为官出掌太史台。是实实在在的“北臣”。同时如庞统所说他与司空刘助、宗正卿许靖关系相当不错联系上这几日来的朝争的进展……

    诸葛亮的分析实在是让人无法推翻。

    自去年六月庐江朝廷成立以来朝中官员的构成情况越来越复杂除了原先的荆、扬士人外。越来越多地中原、河北士人进入朝堂。其中有不少人更是在孝恐皇帝一朝时担任朝中要员(当然多半也是虚职)。

    这些人在进入庐江朝廷后。通常都出任六百石、比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其中更有司徒卢毓、司空刘助、奉常卿伏德这样的三公九卿级大员。刘璋死后接任宗正卿的许靖尽管多年避居交州却与青、徐、兖、豫士人关系紧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属于“北臣”一系地。

    然而北臣担任的官职虽高爵位虽尊手中的实权却是有限。便如掌管教化之权的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