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围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千二百零六章、瀚明大厦(6)
    古时不但书少而且多半口传,所以《论语》中记载,有人问孔子的儿子学什么,以为圣人可能“私其子”,另有传授(《季氏》)。

    从春秋到战国,大约书写工具有发展,书多起来了。

    这才有“其书五车”之说,而孟子也才有“不如无书”之叹。

    书少,自然“为学”不能仅靠读书。

    学,靠的是经验。

    重口传,不重“本本”。

    书不可靠。

    不但孟子引了《武成》,说明其夸张,也不仅是《庄子》中“寓言十九”,就是在《孟子》这部书中,就有很多故事难说真假。

    乞食的人竟有一妻一妾(《离娄》),且不说,以《万章》一篇为例,其中舜的故事成批,一个接一个,上继尧,下接禹,很完整。

    子产的故事活灵活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伊尹的故事中自吹自擂:“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也。予(我)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百里奚自卖自身当宰相的故事也有说明。

    孔子、伯夷、柳下惠都有故事作为孟子讲道理的佐证。

    孟献子、晋平公、齐景公以及缪公对待子思的几个故事也是这样。

    孟子又说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说是“好事者为之也”。

    又说舜的一个故事荒唐,“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齐国东部靠海,是“百家争鸣”之处。

    那里的荒诞之说也不会仅邹衍一家,早有此风气,所以孟子把荒诞派这顶帽子送给齐东人。

    《孟子》中故事不少,《万章》篇更是故事集。

    古书中故事多,不足为奇。

    这是古人的一种思想模式,或则通俗些说是思想习惯。

    用故事讲道理,故事就是道理。

    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但在中国特别发达,长久而且普及。

    也许因此佛教进来后其中故事流传很多。

    中印思想习惯有些不同,故事转化也快。

    “太子”出家的意义在中印双方大不相同。

    这和“读书无用论”也有关系。

    因为故事多,寓言多,习惯用隐喻说话、写文,所以就不是事实,不可靠了。

    不是事实,又不好懂,当然除了吃饱饭的人以外谁耐烦去猜哑谜

    何况汉字最少要认识一两千才能读书,还不一定懂。

    (其实拼音文字要记的词更多,并非一拼字母就懂。各国都一样。)

    早期古人不过说:“何必读书”,不尽是“信书”,后来的人一再提出“读书无用论”,重点却在一个“用”字,而且着重在读书的人无用。

    这好像深了一层,其实所依据的是一样。

    不识字,不读书,照样当皇帝,做大官,指挥兵马,富可敌国。

    识字也不过记姓名(项羽说的),记流水账(包括《春秋》记事和给皇帝编家谱)。

    书,既不能吃,又不能穿。

    读书常和挨饿相连。

    但是有的书还有用。

    萧何收秦图籍,知道了各地出产,能搜刮多少。

    这些大概是《禹贡》一类,记下“厥土”,“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