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所以对于治国有用,而且是“速效”,能“立竿见影”的。
不过这类“图籍”好像不算正式的书,只是档案。
萧何也不是读书人。
靠读书吃饭的儒生、文士,除了当“文学侍从之臣”以外,只有“设帐”收几个孩子教识字。
这怎么能吸引人呢
孔、孟是大圣大贤,都没有说过“读书高”。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的歪诗本身就不像是读过多少书的人作的。
不论孔子和子路讲的“学”是什么,“学”不限于读书倒是真的。
秦朝规定“以吏为师”。
官吏就是教师,教“律法”。
口口相传,照着样子做,依靠经验,不就行了
可是书总烧不完。
中国的书口传笔抄,到唐末才印出来。五代还有活字版。
印刷术兴起,冯道才建议刻“九经”。
宋代起,刻板和传抄并行。
口传的还有,只是秘诀之类了。
奇怪的是当晚唐、五代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读书无用论”正是兴旺之时,为什么印刷书的技术偏偏会发达起来
难道是,读书无用,印书有用;在朝廷上无用,在民间反倒有用吗
书是有用的,但用处不在给人读,尤其是不在于给人读懂。
多数人不识字,也要书,例如流通佛经就有利益。
大乱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并不缺少书,兵火中一烧再烧,也没烧完,正像大乱的战国时期书也大发展那样。
这是什么原故
为什么总不缺少读书和作书的书呆子呢
书对他们究竟有用没有有什么用
古来读书人是极少数,处在不识字和识字而不读书的人的汪洋大海中,而竟然从“坑儒”以来没有全部“灭顶”。
“读书无用论”两千多年未绝而读书还在继续。
这些坚持读书的极少数人究竟迷上了什么
世上竟有迷上“无用”的人
恐怕实际上“读书无用”并无此“论”,也没有“书无用论”或则“书生无用论”。
讲实用者对于能为我所用的书,对于读书而能为我所用的人,当然绝不排斥的。
司马光的《通鉴》(原名《历代君臣事迹》)不是以“资治”之名而传吗
几千年来,有人识字读书,有人识字而不读书,有人不识字不读书,有人不上学读书而跑书摊买画报看,各得其所,并不都是书呆子。
不是个个人都那么打算盘讲眼前实用效益的。
冻饿而死的“卖火柴的女孩”不是还在亮光一闪中得到安慰吗
有书就有人读。
谁知道有没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见得。
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在*****中比较流行,人们常把它说成是*****的产物;其实它很有来头。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为“教育黑线”平反,恢复技术职称的评定……
时代主题变化,社会时尚转向,这一思潮自然销声匿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