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七十八 诸葛都护当真与寻常官员不同(2/2)
然后,经济危机沿着丝绸商路兵分两路奔赴北庭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两个都护府几乎同时遭遇这一次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商旅数量受安息和罗马战争的影响而大大减少,相对应的,魏帝国西部货物出口量也削减了将近一半。
安南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从事这方面出口生意的商户和做客商生意的酒肆、旅店全面遭遇经济危机的打击,损失惨重。
诸葛亮和司马懿几乎同一时刻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力,以及他们在经济危机面前的渺小。
尽管已经提前按照朝廷的命令,将一些规模小扛不住经济危机的商铺提前关闭以减少损失,但是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对于商业来说还是挺全面的。
全面遭遇到这一波影响的两个都护府被沉重打击,不是只有酒肆和旅店遭到影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客商来的少一半,货物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一半,整整一半的损失让大量商户哭爹喊娘求爷爷告奶奶也撑不下去,纷纷选择关店停业,以停止巨大的损失。
别说小商小贩,一些上了规模的大商户也因为基础投入大而难以为继,不得不选择暂时歇业保全自身,或者关掉分店保住总店。
做外贸出口生意的商户也遭遇了降维打击,一些专门和安息商人做生意的商户的生意直接归零,纷纷傻眼。
并且进而影响到了为这些商人供货的城外农户和城内的手工业作坊。
除了内地紧俏的丝绸瓷器漆器还有铁锅之类的产品,还有一些本地自主生产的手工产品的销路也直接中断,销量直接归零。
就算提前得到了都护府的警告从而停止生产,但是之前积累的一些产品已经做完,现在没了销路,堆积在仓库内无法出售,这些商人看着产品无法售出,那是欲哭无泪。
还有一些商户雇人从内地拉来丝绸等紧俏产品准备大赚一笔,结果现在人家客商直接不来了,没了销路,这些商品也只能堆积,没地方卖。
他们还要承担存放成本,也要支付运输成本。
和城内酒肆、旅店达成合作的城外农户的粮食、蔬果也纷纷失去了买家,或者至少失去了一半的买家,大量农产品堆积无处销售。
粮食还能摆,能吃,新鲜蔬果如果不及时售卖就只能坐视腐烂,损失自己承担,这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户来说可是不小的损失。
他们也到处寻求买主,但是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之下,那里有人愿意买这些东西呢?
一看到城内经济乱象,大家纷纷捂紧口袋不花钱,根本不愿意拿钱出来消费,城中商业消费一落千丈,说不是大萧条都没人愿意相信。
紧随其后的就是一大批雇员失去了工作,没了工作,也就没了收入。
在这个危机环境之下,诸葛亮及时作出了应对。
他立刻行动起来,找到了钱益一起联手,首先出面以官府的名义从城外农户手中购买新鲜蔬果,给官府中的官员、吏员以及一些连吏员都不是的临时工发福利。
这笔钱是算在可以花销的经费里的,只是提前拿出来用,之后要过一顿苦日子。
但是比起让农户损失惨重,诸葛亮更愿意让官吏们过一段稍微清苦点的日子反正官吏们和临时工们也不是没饭吃。
解决了城外农庄的问题,稳住了农民,诸葛亮又号召城内因为商业萧条而失去工作的人们回到城外的家里,回到土地上加入劳动,努力生产粮食,维系大家的基本需求。
诸葛亮还承诺有卖不出去的、自己也吃不掉的粮食,兵部下辖的国有粮仓全部按照现有市场价格收购。
为此,诸葛亮和钱益还一起去找了主管粮仓的兵部地方郎中杨不疑,与他商量这件事情,得到了他的谅解,达成了协议。
多余的吃不掉的粮食总算有地方可卖。
另一边,数量还算比较多的屯田村庄也让失业人口有了承载的地方,他们纷纷响应诸葛亮的号召回到土地上劳动,一定意义上也减缓了失业危机带来的影响。
还是那句话,只要农民还有土地,只要帝国农业没有问题,帝国就不会出大乱子。
就算发生经济危机,农民也还能回到土地上生产,不会饿死,社会就还能维持大体的稳定。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否则西域三府得局势绝对不可能像如今这样还保持在一个大体可控的环境之中。
而这一切,又是如何的来之不易呢?
诸葛亮越是经历危机,就越是仰慕那位变革者的高瞻远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