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第一近卫骑军团。这个军团在都之战时损失惨重,后来补充了前来投奔的原飞骑军、彪骑军一部混编而成。其兵力为五万八千九百人,军团长杨英。
第四步军团和第七步军团,是由原勇武军团和第十军团大部基础组建而成,补充后兵力分别为五万六千人和五万四千人。军团长分别为王仲民中将和宋虎岩中将。
第八和第九军团则是在原怒火军团和暴熊军团一部基础新组建而成,兵力均在五万出头。军团长为石泰中将和盛言师中将。
南军中路部队除这五个主力军团是齐装满员外,其他各军团皆处于半满员状态。战斗力也与主力军团相差甚远。南军拥有地投石车、攻城塔等重型器械也比北军少近半数。有个别军团的师甚至连一个强弩营都凑不齐。
前段时间,因有陆柯从侧翼配合。杨素兵力虽略显不足,也还能维持中路的均势。但从陆柯战败后,北军露出了进攻中路的端倪后,杨素心里便没了底。对此,他多次表要求从东西两线调来一些部队增援中路,但没有获得内阁的批准。陆柯和刘武周手虽都各有一部精锐军团,可他们的总兵力并不多。抽调过多他们的兵力,可能会导致其左右两翼兵力薄弱。抽调少量的兵力又对中路的形势起不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都内阁虽然没有给杨素派去援军,但他们也在其他方面积极地为杨素缓解压力。其中最有效地一招就是分化、瓦解敌
这项任务由虞士基负责。虞士基在这方面有毋庸置疑的卓越才能。自今年以来,监察院的暗探们通过各种手段,暗中策反了北军数名将军。这些将军表示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将连同手下一起投靠过来。这样一来,无形中为杨素增加了近十万的援军,还给对方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在这些答应投诚的北军将军中,有一个最近才投靠过来的人,他就是安国侯家主徐锦。
徐锦之所以要投靠都一方,是因为青州之战后,元景山表安乐帝要治他临阵脱逃地罪。安乐帝接到元景山地奏章后,就授命内阁调查此事。
刘炯等人稍一调查便清楚地知道了徐锦从界安城堡不战而退的事实,但对于如何处置徐锦,众人却意见不一。薛胄等一些人建议严惩徐锦,他们言称现在多数部队都是混编而成,纪律不严是一个突出地问题。正好可以借严惩徐锦,对各部起到警示作用,杜绝今后再出现临阵脱逃之事的发生。
而卢悦、郭凯之等家主系代表却拼命反对。他们理由是,徐锦从纷争一开始就宣布支持安乐帝,后来又带着家族护军来洛阳护驾,其对皇帝、朝廷的忠心可鉴。对于这样的人,如果稍有过错就一杀了之,将严重挫伤各大家主拥戴安乐帝的赤诚之
再说,徐锦不是行武出身,第一次参战谁都难免产生畏惧。有了一次经验后,相信他不会再犯。在青州战役的最后阶段,徐锦率部参加了对陆柯的追击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经过一番激烈地讨论,卢悦、郭凯之建议取得了多数人的赞同,报请安乐帝批准后,对徐锦最终处理是,罚俸一年,并调至信樊前线戴罪立功。
罚俸一年对一大家主来说完全是个不痛不痒的处理。尽管最终的处理极轻,但徐锦却感到颜面尽失,耿耿于怀。而虞士基探听到这一消息过后,立马派去得力人员对徐锦展开拉拢工作。许诺授予他天佑帝一朝的三品官职,如果他想继续领兵就授予他中将军衔,并担任乙等军团的军团长。
徐锦只是稍作犹豫便答应投诚。他一方面忌恨元景山借机报复他,一方面也恨内阁对他的处置没有给他留有情面。再有都一方开出的条件,他就顺势答应了下来。
阴雨的三月即将过去,就在刘炯准备向信樊前线的部队下达进攻命令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强先在中路战场动手的竟然会是杨素。而这次失去先机后,他就再也没有获得过主动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