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并非科班
这一日国事、战事胶着,康熙其实已觉疲乏。然而晚膳前,皇帝特地命人传召了武进士汤恺入宫见驾。汤恺是浙江山阴人氏,康熙十八年己未科二甲第一名,循例授三等侍卫,且身兼着御前行走。照理说,此人既入得了皇帝青眼,怎么也得是位武科状元郎吧,再不济也是榜眼、探花哩?这却是两说,文状元恐怕如此,武状元难讲。
因殿试状元、榜眼、探花乃是鼎甲前三名,由皇帝钦定“赐武堤及第”,且传胪赐宴。文科试考得文章策论,倘若皇帝喜欢新奇锐意的观点,那么标新立异的文章则脱颖而出;倘若皇帝喜欢稳重平和的气度,那么中正圆通的文卷则占了先机,端看圣心如何裁断。若幸蒙皇帝垂青者,便点他头名亦是无妨。反正自古文辞无先后,各凭本事显风流。
武科试倒是不成,考试分内外两场。外场主旨考较骑射技勇功夫。譬如射箭一项,射九中六七,就是有二三不中,大家眼睛看得见数得清,明摆着的事实,须作不得伪。
这汤恺于外场武比里,实操技术上明显略逊、排名很是靠后,然而内场廷试上一手文章却作得格外之好。如此周折下来,既要以示公平,不能予他鼎甲名次过分抬举,否则传出作弊偏袒的名声可不好听。然而汤恺的书法文字于武举人中又着实难得,这便摘了个二甲头名进士及第,时常在御前伴驾。
康熙皇帝用罢晚膳,便在南书房召见了武进士汤恺。康熙细观这汤恺,相貌英挺,眉眼俊朗,身躯健梧高大,若搁到现代社会,颇有健美先生的范儿。且汤恺文采又挺好,同文进士比较也道寻常,搁在大多数科举出身却粗通笔墨的武进士里头,简直是朵奇葩。
康熙心中一边暗赞这位是文武双全的靓男,一边询问汤恺,他参加武举考试的详细过程如何,也不知这古代选拔军事人才,却是怎样的方法手段。
在康熙看来,自然是希望身边的人才和高手越多越好,尤其是昨天下午,当康熙方听恭王府侍卫统领素马兰讲起,原来古代真是有武功高强的江湖人士。且说不定人家就会点穴、轻功、飞檐走壁,要不然世子永绶被那女刺客掳走之时,怎地挣扎反应也无?
想到此节,康熙冷汗都顺背脊滑落,幸而听说那女刺客身穿蓝衣,倘若她换一身白袍,难保康熙不会揣测起崇祯家的独臂神尼。康熙自忖没有护身宝衣,也无韦小宝那神“痞”子运气,所以打算从武举里多选些能人异士出来保驾护航。
至于文试大比的改革姑且先放放,一时半会儿还创新不了。即便是现代人都道高考不好,吵吵了许多年也未见如何改造。假设朝廷忽然宣布废止应试的文章八股,天下也不晓得会有多少范进、老童生纷纷上吊。
康熙赐汤恺一座儿,圈椅比龙座矮半尺,汤恺顿觉荣宠不已,便滔滔不绝讲开去。
“卑职因是浙江人,去年在山阴县参加得童试,当时的考项也算简单。第一项考马步射靶一场,试马上箭一场,只须九二中即可。卑职运气甚好,步射一场中了七箭,马上一场中了三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