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又被传得火热。其源头又是紧随卢公子的。这次的花样更有不同称之为篆刻。由于其溯源又鉴于秦汉古玺本身就底蕴深厚。其刀法立意自成一门;配合书法更增深趣。因此一下子便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极大共鸣成了最为炽手可热的新风尚。
但卢鸿哪一点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那就是成天见不着人。任你是高官权贵也是请不到人出来见见。前时为着求卢鸿一方砚只怕千金也是无从得见;书法墨迹除非是能求到卢鸿身边至亲之人出马不然是想也不用想的。这次流行的篆刻传出的更是凤毛麟角。据说京城某权贵为了求卢鸿一方印求到了卢承庆的头上。先后跑了不知几次贴了好大的脸面才得如愿。因此上专门摆了酒席请了亲朋共赏很是显摆了一回。
篆刻和书法不一样当今天下除了卢鸿之外只怕也就是褚遂良大人还能略窥门径。因为求卢鸿一印不得很多人便退而求其次将主意打到了褚大人的头上。褚遂良向有善书之名求书之人众多。他为人倒也比较好说话因此求印之人也络绎不绝。只是这次褚大人定了个新规矩要印可以不需润笔请拿佳石来换!
这里说的佳石可不是指砚石乃是说印石。自从卢鸿给褚遂良讲了青田冻石的神奇之处褚大人又投身篆刻之门对于印材的兴趣自然与日俱增。听卢鸿讲除青田石之外更有寿山、昌化等名石什么澄光、田黄什么鸡血、荔枝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褚大人心向往之只恨力有不足难以胁生双翅飞去亲手挖石头了。此次借制印之机大肆搜刮佳石。他所交甚广各地都有熟人求印求字的。这一收石头一下子各地佳石便纷纷出炉渐渐集聚闪亮登场了。
其中最为可贵的便是寿山田黄。田黄如其名一般色泽以黄为贵且产于田中故名田黄。由于其色泽浓郁细腻富丽堂皇一下子便得到了皇族的喜爱身价倍增。时间不长便被皇族垄断。虽然未明示专用但寻常人家已经是万万不可复见了。
只是引出这些事来的卢鸿本人却是深居简出在孔颖达府中做他的审书工作。除了偶尔到褚遂良、谷那律等几个好友府上作客之外竟是无从得见。外界都在纷纷猜测卢鸿这一段不知又在鼓捣什么新鲜的玩艺因为据孔府中下人传出的消息卢公子除了修书之外便一头扎在室内忙得不可开交不知在做些什么。
卢鸿自然没心思管旁人的猜测他现在确实是很忙忙得整日心神难定失魂落魄。说起来一切还都源于一部书便是卢鸿曾经下苦功研究过的《归藏》。
卢鸿在得到郑氏藏书楼的那部《归藏》后下了极大的功夫研习但终于未能领会通透。此次来到长安初时忙于诸多事务便放了下来。后来同孔颖达一次谈起来时便问起孔颖达有关内府所藏的那部《归藏》的情况。
内府所藏这部《归藏》孔颖达也曾认真读过。但据孔颖达说来应是伪本无疑。书中辞义虽然奥义深厚但多有摘抄痕迹。其中一些象词居然是直接从《老子》中转抄过来的。而且全书极为晦涩难懂许多词句前后毫无关联语义几乎无法读通。
说到后来孔颖达又说:“虽然此书为伪本无疑但其中有些地方对于你研习也许会有些用处。反正现在你手下活计也不是特别忙明日我便着人借出来给你翻阅一下便知端底。”
过了两天内府中这套《归藏》居然真的被孔颖达给借了出来。按说内府中藏书寻常是不可能外借的。但既然这部书已经被确定为假本又是孔颖达要借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当卢鸿把这部《归藏》从头看到尾时也确信是伪本无疑。有些地方做得也太拙劣了人名地名破绽处处。引用《老子》的词句更是可笑很明显做伪者也并未十分用心。但其中经常出现一些极为深奥的词句其中更有一些与自己得到的《归藏》颇有相通之处。这些地方令卢鸿又觉得这部《归藏》似乎不是全然向壁虚构那么简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